碰,就會碎為齏粉,沒人說得清為何“棺材峽”中會有如此之多的樁巖式懸棺,棺中屍骨是哪朝哪代也無從得知,但以我們摸金倒斗的眼力來看,都是秦漢之前的上古遺存,肯定不是距今幾百年歷史的明代之物。
早在西周時期,陰陽風水之術就已存在,在《詩經》中曾有一段描述,是說當年公劉為建造周原選址“度其夕陽、相彼陰陽……”說明幾千年前的商周王朝,已經開始注重“天人相應”的地理環境。
在秦漢之前,細緻周密的風水理論雖然尚未形成,但後世“形勢理氣、龍砂穴水”皆從古風水術中脫化而來。也就是說,西周、春秋等比較古老的時代,與秦漢唐宋時期,選擇陰陽二宅的基準是一致的,即是“造化之內,天人一體”;但在龍脈的傾向側重上,可能會因為時代的變遷有所區別,例如春秋戰國地古墓多在平原曠野,而到了唐宋時期,則多選高山為陵。
甚至就連中原文明周邊的地區和少數民族,也深受這一影響,雖然未必有什麼具體的風水理念,但墳墓陵寢也多在山勢藏納、流水周旋的幽深之地。
我看那陡峭的古壁上,無數懸棺形成一個無頭巨人輪廓,猶如一尊天神鎮住峽口,腳踏奔騰翻湧的水流,正如尋龍訣所言“山勢如門水如龍,山高水窄龍欲去;長門之內須鎮伏。不放一山一水走”,這一片規模巨大的懸棺群。雖不知是何時遺存地古蹟,其佈置竟暗合古法,並非隨便造在此地,幾千年來始終鎮守持著“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