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年間,當地更盛傳那棺材山裡埋有“屍仙”,但“屍仙”究竟是什麼,卻從沒有人見過。
封師岐到死都認為,“仙道”終屬飄渺虛幻,世上即便真有“仙家”,也絕不可能會有古屍化為“仙”。殭屍為世間“死而不化”之物,棺材山裡的東西非妖即魔,肯定不是什麼“真仙”;但觀山太保的首領“封師古”,卻執意在棺材山裡修建“陰宅”,以便尋找“屍仙”,哪裡容他良言相勸。
封師岐不知封師古究竟為何如此堅信,還以為他是在“烏羊王古墓”中被鬼迷了心智,多半是入了魔障,而且看封師古的神態舉止也已和活人大異,那臉上的氣色,簡直就是一具古墓僵人,苦勸無果之下,只好是明哲保身,帶著剩下的人離開故土,並且在死前留下遺囑,讓後人找機會按照“觀山指迷賦”,悄悄進入“地仙村古墓”看個究竟。如果封師古已經化成妖化之物,就務必想法子將其剷除,否則那“棺材峽”的地勢雖然偏僻隱秘,卻早晚都得被人從深山裡挖出來。到時候墓中萬一真有什麼“屍仙“,必要入世害人,後患無窮無盡。
封師岐本就是個有些手段的奇人,修造“地仙村”時他也有所參與,舉家從“清溪”遷出之際,恰逢天下有流寇之變,到處都不太平,不久又身染惡疾,所以到死也沒能再回清溪“棺材峽”,只是留下了遺言:封師古所作所為,實已使“大明觀山太保”的字號,墜入了萬劫不復之境地,我封家子孫後代,要是不把“屍仙”剷除,祖宗們的在天之靈永遠不得安息。
在封師岐去世後,他的後代家道中落,每逢趕上“地鼠年”可以進入“地仙陰宅”之期,卻不是因為時局動盪就是因為家難,始終不得機緣入內,而且近代中國的歷史翻天覆地,經過時勢變遷,他這一脈的後人凋零散落,已逐漸把祖宗傳下來的手藝丟了個十之七八,雖還記得“觀山指迷賦”全片七十二句,並且留有封師岐遺下的“地仙村”圖譜,可要解“觀山指迷賦”,須懂得“奇門五行”和“風水秘術”。封家後人對這些數術就僅知皮毛了。
到民國年間,封師岐的後人是“封思北”,他平生多讀道藏,中年後在四川青城山做了道士,仍念念不忘祖宗的遺訓,屢次進入“棺材峽”,但不得其法而入,最後坐化在隧道中,並且告訴他的兩個兒子,要是封家後人不除了“屍仙”,就別給他斂骨安葬,他要暴屍於此,親眼看著有人找到“地仙村古墓”的入口。“百步鳥道”盡頭處那條隧道,在墓碑處有具屍體,就是此人。
這“封思北”有兩個兒子,按《家譜》中“思、學、言、道”所排,都是“學’字輩,一個是“封學文”,還有一個是“封學武”,哥兒倆相差六歲,老父死後再無親人,就流落在世上相依為命。
由於正值戰亂,眼看沒活路了,暫時顧不上祖輩所託之事,大哥封學文打算進山當“響馬”,在綠林中謀條生路出來,臨走前,就把兄弟過繼給了一家姓孫的財主,改名“孫學武”,也就是孫教授了。
自此以後兄弟二人音訊隔絕,由於戰爭的原因,老孫家也逃離了故土,兄弟間就失去了聯絡。孫學武此後的經歷大致都如他先前所說,由於他祖上有“棺山盜骨”的事蹟,所以他自幼便識得一些蝸篆異文,加上後有所學,便從事了考古中的甲古文和一些古老謎文的破解工作,直到被下放至“果園溝”勞動改造,才又和同樣被下放的兄長“封學文”相遇。
兄弟二人感嘆“造化弄人”,想不到重逢之地竟是在這種場合。說起別來的情由,原來封團長果然是進了綠林道,因為還懂得家傳的“觀山盜墓”之術,便隱名埋姓,在“常勝山”裡插香做了“卸嶺響馬”。
可不久後,由於“常勝山”的盜魁下落不明,在數年之內,從漢代傳下來的卸嶺群盜徹底“土崩瓦解”,封團長雖是名為“學文”,卻最不好讀書,死也不想回鄉務農,正好在卸嶺群盜中結識了兩個西北的同夥,也是兄弟兩個,哥哥叫老羊皮,弟弟叫羊二蛋。
老羊皮活得窩窩囊囊,膽小如鼠,而他兄弟“羊二蛋”卻野心不小,在“常勝山”瓦解之後,羊二蛋夥同了一批人,準備去關外東三省開山立會,還是要做這些“盜墓穴陵”的勾當。
封團長當時年紀還輕,覺得做“響馬子”挺好,有吃有喝還能隨便睡女人,看哪個大戶財主不順眼,拎著刀槍闖進去搶他孃的,男子漢大丈夫生在世上,就是要如此快活才好,於是一咬牙,就跟他們一同去了關外。
等到了東北才知道,羊二蛋雖然做了鬍匪盜墓團伙“泥兒會”的大位,卻沒什麼實權,而且這夥人都被日本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