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2 / 4)

是經過一年多的反覆論證,我最終還是調整了創業目標,打消進軍制藥業的念頭。”

劉永行發現,製藥業儘管利潤豐厚,但製藥業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之一。他透過調查,得到了這樣一個數字,即被四川省列為擴張型企業的37家大型企業中有20多家要介入製藥行業,況且很多企業在進軍制藥行業上都比自己有優勢。因此,他認為新希望還不具備進入製藥行業的優勢。因此,劉永行果斷地作出決定,調整自己的目標。

當然,若以新希望集團的實力而言,若以劉永行的經營能力而言,如果他當初進軍制藥行業,相信新希望也能獲得成功。但劉永行和新希望追求的是更大的成功和更大的收穫。所以為了更大的成功,適時調整自己的創業目標實乃一種明智之舉。

。 想看書來

晉商抓住機遇借勢而起的借鑑(1)

晉商借“開中法”走向發達之路,其實質就是借國家政策的大勢,順勢而作,順水行舟。經營者一定要跟對形勢,要研究政策,明瞭大勢,善借大勢。

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老闆的成功經驗,我們會發現,他們能夠把政治因素當作經營環境中的首要因素,並最大程度地應用了政治資源,從國家政策中嗅出了商業機遇,很多都佔了發展的先機,待別人覺醒過來急起直追的時候,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完成資本積累,闊步邁向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的行列。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視察講話時曾經說:“農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個‘傻子瓜子’問題,當時許多人不舒服,說年廣久賺了100萬,主張動他。我說不能動,一動人們就會說政策變了,得不償失。”就這樣,政府透過保“傻子”,證明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性,樹立起了一個新生經濟形式——個體經濟的樣板。樣板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馬上就一大批人迅速跟進。

1978年,哈爾濱呼蘭縣農民張宏偉領著一群農民進城包工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到1995年,他的東方集團在全球擁有33家公司,5000名僱員,個人財富數以億計。同年,農民出身的張果喜創辦了一個傢俱廠。第二年,他的上海傢俱廠逐漸發展起來,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江西果喜實業(集團)公司的前身。

張果喜經常說:“做企業要講政治!我是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的受益者。”“我們的企業在中國,就應該瞭解中國的國情,應該掌握我們國家每階段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好企業的方向,所以我常講,企業家可以不從政,但不能不關心政治。”

有人問起劉永好最關心什麼的時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關心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家每一次出臺的政策都包含著深層次含義及趨勢,牽涉到社會利益的調整、產業發展的方向、政府的規劃與目標等等。這其中孕含著巨大的甚至是千載難逢的商機。也可以簡單地說,政策就是資訊,資訊會帶來商機,商機會產生利潤。注意關心政策的變化,可以對各種政策深層次含義和趨勢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就可以把握商機,轉化機遇為財富,在大方向上保持先人一步的發展,政策資源便會由潛在的資源變成真正的商機、真正的利潤。

很多經營者是不太注意這方面工作的,認為政策研究“假、大、虛、空”,沒有意義。實則不然。對一個商人來說,大到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小到一個鄉鎮芝麻小官的去留,都會對自己有影響。比如說,在政策方面,國家鼓勵發展什麼,限制發展什麼,對經營之成敗更有莫大的關係。走對了方向,順著國家鼓勵的層面努力,可能事半功倍;做反了方向,比如說,某個行業、某型別企業,國家正準備從政策層面進行限制、淘汰,你偏趕在這時懵懵懂懂一頭撞了進去,一定會雞飛蛋打。

晉商重視利用資訊,要求掌櫃必須具有遠見卓識以使自己“耳聰目明”,及時捕捉商機,制定經營決策。各大商號、票號都把蒐集、分析、鑑別和運用資訊視為成功的關鍵。商業信函內容涉及到糧價、氣候、播種、收成、兵禍等,範圍很廣。在及時掌握商業情報和市場資訊後,綜合分析運用這些資訊,隨時改變策略和籌劃對策,捕捉機遇。這對現在的企業管理者來說,更是值得借鑑。這個世界,不是缺少商機,而是缺少發現商機的敏感。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資訊,善於觀察的人總能找到發財的機遇。只要對資訊的敏感性強,就能捕捉到有用的資訊。

1991年,馮侖、王功權等人在海南創立萬通集團,透過在海南炒樓賺了不少錢。1992年,隨著海南樓市泡沫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