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勒退休時,《洛杉磯時報》已經被普遍視作是全國最佳的3至4份報紙之一,與《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比肩而立。而它在商業方面也取得空前的成功—它的母公司時代—鏡報集團成為全美第二大媒體公司。奧蒂斯·錢德勒遵循著傳統報業的習慣—擁有偉大的新聞產品,財富的獲得是必然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福布斯》:資本家的利器(3)
約翰·卡羅爾知道奧蒂斯·錢德勒創造過的不朽傳奇,也清楚如果他將《洛杉磯時報》帶出目前的僵局自己將獲得怎樣的成就感。自從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洛杉磯時報》就進入了發展停滯狀態。1995年,華爾街寵兒馬克·威利斯成為時代—鏡報的執行長,他雄心勃勃地試圖改變現狀,然而卻將《洛杉磯時報》引入尷尬的境界。
這位傳統公司的負責人顯然不瞭解一張偉大的報紙意味著什麼。馬克·威利斯為了節約成本,先是關閉包括《紐約日報》(Newsday)這樣的分公司,甚至魯莽地打破了報業中的長期傳統—編輯權與經營權的分開。他將報社看作是一家簡單的產品生產公司,編輯部不過是像市場部門、廣告部門一樣的平行部門。他在報社內設立總經理,全權負責所有事務,然後將不同版組演變成不同的生產部,每個部門由一位經營人員負責,稱作“產品經理”,每版編輯與“產品經理”一起商討確立版面內容。
為了吸引廣告客戶,《洛杉磯時報》推出“垂直客戶產品”,比如銷售人員發現《洛杉磯時報》在富有的金融業廣告中缺乏份額時,產品經理就與編輯們坐下來一起討論設立“投資版”,廣告商驅動力正在慢慢取代“讀者的需要”。
同時,迷戀於資料增長的馬克·威利斯不僅想看到廣告額的增長,還希望將發行量提高。報紙的價格降低到25美分,新聞的標題與圖片加大。而為了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讀者,圖表的比例被大幅增加。這位沒有任何新聞背景的最高長官說,他喜歡富有情感而非理性分析的故事,因為這樣容易吸引女性讀者。
馬克·威利斯對此懷有簡單的理念:必須打破編輯部門與經營部門各自為政的狀態,他們都應該為報社的整體利益考慮。儘管一些編輯說,威利斯的舉動至少打破了報社內的沉沉死氣,但是相當多的編輯人員則對此充滿懷疑。一位叫詹姆斯·瑞尼的地區版作家甚至開始懷念20世紀80年代初的歲月,作為年輕記者的他親眼看到當時的編輯吉姆·李維如何堅守橫在編輯部與經營部之間的那道牆:當時該版的編輯與廣告部員工在同一個大工作間辦公,但這個滿頭白髮的強勢編輯只要看到廣告部人員靠近編輯部這邊,就會大聲喊道:“你這個廣告蠢蛋,你到這邊兒幹嗎?”
1999年,以商業需求主導新聞操作的《洛杉磯時報》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它的廣告部門與當時洛杉磯新建體育館Staple Center簽下了利潤分成協議,而編輯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幅度地報道了該體育場館。這則被其他媒體披露的新聞迅速成為美國新聞史上最著名的醜聞之一,整個輿論界表現出極大的驚恐—美國最著名的新聞機構之一居然公然出賣它的新聞理念。
300名《洛杉磯時報》員工聯名發出抗議信,對編輯人員被暗藏的商業利益無恥利用表示深深的震驚,並相信報社的信譽已被顛覆性地破壞,因為這等於向公眾暗示,新聞是可以被收買的。儘管《洛杉磯時報》在它的頭版上刊登了道歉信:“當編輯獨立原則與商業利益衝突時,毫無疑問,我們將首先考慮編輯原則……”包括馬克·威利斯在內的所有高層人員都表示歉意。威利斯承認,需要重新確立編輯部與經營部門之間的界限。
這份曾經如此偉大的報紙陷入了空前的混亂與不安,它的大量傑出記者轉投《紐約時報》,而剩下的編輯記者們則惶惶不安,他們依舊不熟悉新的遊戲規則。每個部門由不懂新聞的產品經理負責,當一位記者外出幾天採訪時,他就會擔心回來時自己的職位是否已經丟失,因為競爭者很可能說服產品經理採取這種非理智性措施。
這種混亂局面終於致使時代—鏡報集團成為收購物件,論壇報業集團出資90億美元於2000年3月兼併了該公司。批評家們幾乎一致性地將指責潑到了馬克·威利斯身上。這位華爾街寵兒在任期5年內儘管一直試圖獲得更多利潤,但公司股票在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牛市期間卻幾乎沒有任何實質增長,發行量卻加大了虧損,新增加的讀者群缺乏實質的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在以信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