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反應比較冷淡的中部和遠西地區也喚起了人們的參戰情緒。與此同時,德國人正用魚雷襲擊美國的船隻,不少美國人正在喪命。最後又加上沙皇專制政權這時已被推翻,美國於3月20日承認了俄國新成立的臨時政府。此時,美國能毫無保留地加入正在與中歐的獨裁國家作戰的民主勢力聯盟。
4月2日;國會召集了一次特別會議。威爾遜總統向與會議員宣讀了他的《戰爭諮文》:“我們很高興為世界的最終和平和各民族的漸放可戰。……我們必須使世界對民主無害。……我們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們只是人類權利的一個衛士。……”4月4日和6日,參、眾兩院透過一項聯合決議,宣佈美國與德國之間存在戰爭狀態。隨後總統發表公告。美國開始進入戰爭。
威爾遜在《戰爭諮文》中闡明戰爭目的時,其措辭必然抽象、籠統。但是,在1918年1月8日對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時,他以其著名的《十四點和平綱領》的形式,具體、詳細地陳述了戰爭的目的。這十四點中著名的幾點是:“訂立公開和約”以反對秘密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消除國際貿易中的障礙、削減軍備、根據諸殖民地民族的利益必須同諸殖民地國家的要求同等予以重視的原則公正地調整殖民地的全部要求、運用民族自決的原則處理中歐和東歐各從屬少數民族的問題。
六、協約國的勝利
英、美著名的海軍專家一致認為,德國只要稍多幾艘潛艇便能贏得這場戰爭。這一判斷的準確性在表1所提供的有關船隻損失和建造的數字中能覺察出來。這些數字表明,協約國不僅透過加快船隻建造,而且透過減少船隻沉沒來獲得成功。這種成功是透過種種方法取得的,其中包括髮展有效的護航體系、偽裝商船、使用含有大量高爆炸藥的深水炸彈、發明能探測附近潛艇的水聽器。多虧這種種方法,協約國才幹1918年初渡過了危險的關頭,1918年建造的新船總噸數首次超過了被擊毀船隻的總噸數。
一旦德國潛艇的威脅被制服,美國便能有效地利用其巨大的經濟潛力。這一點具有多大的決定性,在表2所列舉的有關交戰國生產率的統計數字中表現得非常清楚。
美國的參戰使協約國不僅在軍需品方面,而且在人力方面佔決定性的優勢。在1918年3月這個月中,共計84,889名美軍到達西線,6月,這個數字上升到306350人。這樣,協約國的指揮官每月都可得到一支新的生力軍。為了免遭失敗,德軍最高司令部做了最後的、孤注一擲的努力:1918年春向巴黎發動了全面攻勢。他們的努力受助於《佈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這一和約使他們能將幾個師從東線調至西線。德國人以當時最強大的戰爭攻勢設法到達了離首都40哩的地方,但隨後就被阻止了。7月18日,當協約國軍隊在坦克隊的援助下發動反攻時便出現了轉折點。這一進攻不僅證明了坦克作為陣地戰武器的價值,而且首次暴露了德軍中普遍存在的失敗主義情緒。德軍整營整營地投降,有時甚至是向孤立無援的步兵投降,而退卻的德軍則以“工賊”、“延長戰爭者”等叫喊聲歡迎那些開往前線的新部隊。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和中立國損失和建造的船隻
時期
損失的船隻
建造的船隻
1915年
1744657
1202000
1916年
2799772
1688000
1917年
6623623
2937786
1918年第1季度
1146920
870371
1918年第2季度
963370
1243274
1918年第3季度
892546
1384110
表2 交戰國的生產(單位:百萬噸)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
協約國
同盟國
協約國
同盟國
協約國
同盟國
生鐵
22
22
16
25
50
15
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