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1 / 4)

小說:全球通史-2 作者:開蓋有獎

下。同時,希特勒還允許匈牙利人入侵、併吞東部的盧西尼亞。這樣,不僅打破了人們認為希特勒的目標僅僅是重獲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區這樣的幻想,而且消滅了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國家。對斯拉夫人佔優熱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使那些完全相信“元首”的話的人猛然意識到事情不妙。張伯倫尤其感到震驚,因為,作為一個信奉正教的英國商人,他先前認為希特勒會遵守他的不再對歐洲有任何領土野心的諾言。希特勒對這一諾言的違反不僅迫使達拉第,也迫使張伯倫痛苦地重新考慮他們的政策,在希特勒突然攻擊波蘭時採取了較堅定的立場。

八、戰爭的到來

隨著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被佔領。隨著西班牙和匈牙利加入軸心國陣營,情況變得日益明顯:西方列強必須和蘇聯聯合起來,以便制止進一步的侵略。丘吉爾寫道:“結成大聯盟的關鍵是和蘇聯達成諒解。”就蘇聯政府方面來說,它非常樂意達成這一“諒解”。3月18日,蘇聯通知柏林,它拒絕承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三天後,蘇聯政府提議召開六國(英國、法國、蘇聯、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會議。商討對付以後侵略的措施。倫敦答覆說這一建議“為時過早”,因此,它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張伯倫在3月26日的一封私信中說出了他否定這一建議的原因:

我得承認我最不信任蘇聯。我根本不相信蘇聯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而且,我懷疑蘇聯的動機,在我看來,它的動機與我們關於自由的思想幾乎沒有聯絡,而只與使別人不和有關。此外,許多較小的國家,特別是波蘭、羅馬尼亞和芬蘭,也都既憎惡蘇聯又懷疑蘇聯。

不過,就在同一個月,希特勒強迫立陶宛交出了梅梅爾市,並就但澤和波蘭走廊問題向華沙提出了強硬的要求。面對德國無限制地擴張的情景,張伯倫於3月31日保證,在發生“任何明顯威脅波蘭獨立的行為”的情況下,英法將給波蘭人以援助。一個星期後,這一保證發展為互助條約。軸心國的下一個行動是,義大利於4月7日開始侵略並佔領阿爾巴尼亞。英國和法國又針鋒相對,於4月13日作出保證,如果羅馬尼亞和希臘的獨立受到明顯威脅,英法將全力支援這兩個國家。第二個月,英…土和法…土互助條約正式簽訂。

英國對東歐各國所作的這些承諾表明英國的對外政策有了一個革命性的開端。半年前,張伯倫還因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英國與它沒有切身的利害關係而拒絕幫它一點忙。現在,他正答應去援助更遙遠的、更難到達的、與英國更沒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實際上,這些國家的難以到達使張伯倫的許諾變得毫無價值,除非英國和蘇聯一致行動。正如丘吉爾於5月19日向眾議院所宣佈的那樣,“果沒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我們在西方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保障,而如果沒有蘇聯,就不可能有一條有效的東方戰線。”最終,張伯倫於4月15日開始與蘇聯人談判。

到這時,雙方相互間仍很不信任,因此,沒有取得什麼進展。西方領導人仍為先前張伯倫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蘇聯領導人的動機和蘇聯鄰國的反應所表露的懷疑和擔心所困擾。同樣,隨著軸心國在西班牙、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節節勝利,斯大林的疑慮也在不斷增長。他越來越懷疑,西方外交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德國轉而向東方擴張、反對蘇聯;這種懷疑在他於1938年中期放棄西班牙共和國和於1939年5月1日派冷酷無情的老黨員維亞切斯拉夫?M.莫洛托夫取代國聯不屈不撓的支持者李維諾夫的做法中表現了出來。

這種相互間的不信任使1939年夏蘇聯與西歐兩大強國的談判流產,而關於哪一方應對這一失敗負責的問題至今仍處於爭議中。美國兩位歷史學家斷定:“總的說來,蘇聯在這一階段後期的政策是一種無恥的欺騙。”相反,英國一位歷史學家堅持認為,“人們無論怎樣旋轉占卜用的水晶球、試圖根據1939年8月23日(《德一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觀點去研究未來,都很難看出蘇聯還有其他什麼路可走。”也許這些評價中的每一個都是相當確實的,因為當時相互間的疑心非常大,以致雙方不僅仔細考慮了與希特勒打交道的可能性,而且也在這一方面採取了措施。

從表面上看,蘇聯和西歐強國都贊成組成“和平陣線”。不過,若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一點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例如,5月31日,莫洛托夫宣佈,組成和平陣線是不可能的,除非英法接受互惠與平等義務的基本原則。具體地說,他要求蘇聯的鄰國——芬蘭和波羅的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