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而一心想要獲得個人成就感的王石,盼望的似乎正是這樣一個難得的舞臺。
不久,一件事情更讓他心生*。進入廣東外經委的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王石所在處購買了兩輛廣州市面第一批日本鈴木牌125CC摩托車,其中一輛就分配給了曾駕駛過5年汽車的他。於是,“我頭頂安全盔,駕駛著紅色鈴木,在廣州新建成的環市路上兜風,陣陣顫動的*襲上心頭。”
只是,好感覺並未長久。尤其是一件本不算什麼事情的小事發生,讓天性好張揚的王石再次體味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感。
事情發生在1982年春季交易會。一次,王石同科長安排接待一位重要的廠商,就在外經委主任宴請那位廠商的宴會上,為了活躍氣氛,王石未經允許主動講了一些輕鬆話題,贏得了外商“王先生幹練”的誇獎。他自己也不免有了一些虛榮心的滿足。據王石後來在自己的作品裡回憶說,當時的主任和外商邊吃邊談,也顯得自在輕鬆,心情愉快。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爆發與死亡(3)
只是後來發生的一切讓王石的得意感覺蕩然無存。
就在那次筵席散後,那位科長把王石拽到了一邊,嚴肅提醒:“你怎麼把主任的風頭都搶去了,還有處長、科長,哪輪到你表現?想想你平時的情況,是不是滋長著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槍打出頭鳥’知道嗎?要注意啊。”
對於科長當時的提醒,王石後來是這樣說的:“在論資排輩的傳統氣氛中,我的自我實現、自我追求的工作表現欲受到了強烈的抑制。”
也許是人的高階動物特性,人類的情感才是豐富多樣的,它的脆弱也似乎是天然的。
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後的王石完全改變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自此,我上班不早到一分鐘,下班到點前就收拾妥辦公桌上的檔案。只分配10%的精力用在工作上,90%的精力用在業餘愛好上,如越野摩托車、乒乓球和象棋。”
然而,令王石大感意外的,是年終總結工作時領導對他的評價,“這樣的人不培養,培養什麼人呢?”
換了另一個人也許還會有一些高興,但對於有一半錫伯族人血統的王石而言,90%的精力用於工作得到的是批評,10%的精力則換來了表揚和賞識,簡直就是莫大的諷刺。
好勝的王石愈發覺得壓抑,剛入職時的興奮和得意之情已蕩然無存。他想到了離開。
3。 朋友是自己人生的鏡子
王石對這句話的體味也許要強於一般人。
日子過得很快,王石在廣州已度過了6年的時光。這6年裡,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了一個準父親。同時,他還結識了兩個對自己人生有著重要影響的朋友:一個是曾昭科,另一個是劉元生。我們不妨先來領略一下王石與這兩位朋友的結交奇遇。
王石在自己的傳記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學習外語期間,我結識了暨南大學外語系的主任曾昭科先生。曾先生有在港英政府警署任高階督察的生涯,對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環境瞭如指掌。跟他學習,無意開啟了一扇瞭解香港社會的大門。
而後來媒體對王石的採訪資料也都顯示,曾昭科在接觸王石後,便認定他(王石)“能成事!”
有資料表明,曾昭科素來以知識淵博、智慧超群著稱。早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併到過牛津大學進修,後在港英政府警署出任高階督察,是當時港英政府裡華人做到的最高職位。也許得益於這種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曾昭科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和制度、香港的組織結構、港英政府治理華人的方方面面,瞭然於胸。而人生的起伏不定,也讓他在後來的某一天無奈卸職,回到了母校成為一個教員。
也許是人的天性使然,在那段苦悶的日子裡,王石同常人一樣,對於欣賞自己的人同樣懷著好感,更何況這個人是曾昭科。後來有媒體資料表明,當王石瞭解了曾昭科的經歷後,心裡除了景仰之情外,也多了些興奮。
自結識曾昭科以後,王石就常到他家拜訪。據王石後來自己說,那段時間,他很享受每一次和曾先生的交流。而曾昭科也覺得王石是個智慧敏銳的人,他對這個年輕人的話總是聽得津津有味。兩人最終成了一對難得的忘年交。
於是,也就有了後來王石對這段友誼的欣慰評價。他認為,正是和曾昭科的充分交流,為他後來打拼深圳、較快適應市場經濟,奠定了無形的堅實基礎。正是這種內心深處的體味,王石後來每每回到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