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在右邊。
來到這個時代,面臨著建設幷州這麼大個課題,呂布不自主地使用上了後世學會的一些方法,諸如“頭腦風暴法”,“魚骨圖”,以及現在使用的“思維導圖”等。
這些工具,對他將大而複雜的課題逐層分級細化,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隨著時間推移,案桌上的絹帛已被寫得密密麻麻,各項之間,還用線條連線起來,體現出彼此之間的關聯和層級關係。
呂布重重地長出一口氣,放下手中的狼毫筆,伸手揉揉眉心,端起婢女送進來的參湯,一飲而盡,重又低下頭細看。
自覺再無什麼遺漏,他才重新拿起狼毫筆,在他認為最為重要的幾項上,點上一個墨點,以示突出。
其中,“稅賦”一項中,點上墨點的子項最多,計有“稅率”、“土地政策”、“稅務體系”等幾項。
“稅率”雖然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子項,但呂布卻清楚,這其中可是有太多需要斟酌和梳理的地方。
如再細分下去,就有田租,也就是土地稅,按照土地徵收,包括田稅和芻稾稅;人頭稅,按照戶數和人數徵收,包括戶賦、更賦、口賦、算賦,以及胡亂攤派的獻費和地方巧立名目的亂收費等;力稅,也就是徭役,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更賦等等。
這還只是針對土地和人口的主要稅賦,另外還有關稅、車船稅、緡錢令等等。
凡此種種,呂布準備依據記得的後世先進做法,將這些稅賦簡化,既能充實府庫,又能革除弊端,促進農、工、商的健康穩步發展。
“土地政策”和“稅務體系”,他現在還沒考慮成熟,暫時放置一邊。
右邊的各項,都是投入,需要花錢的地方,“基礎設施”中的“道路建設”,“工坊”中的“工具器械改進”與“零部件製作”,“基礎工業”中的“能源”與“材料”,“農業”中的“農業種植”與“畜牧”,都是要準備提上日程的重點。
“道路建設”很容易理解,即使在後世,也都有句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呂布設想中,先將太原至雁門和環繞太原盆地的驛道拓寬建好,如若能及時搗鼓出這個時代的“水泥”來,大可建起跨越時代的水泥大道出來。
如若能實現,無論是軍隊機動,還是物資調運,以致資訊傳遞,人員往來,商業流通,都可大大受益。
“工坊”則是依託於呂布從河東招募來的大批工匠,可供改進的東西很多,馬車,耕犁,水車,床弩,投石車,等等,可供研究製造的零部件也很多,軸承,彈簧,模具元件,等等,可以說大有可為。
“能源”即是煤,這個時代已開始應用,但效用不高;“材料”則包括“鋼鐵冶煉”、“水泥”、“火藥”等項。
而“農業”項,呂布雖自承有著兩千餘年來的積累經驗,但比起這個時代的老農們來說,可能還不夠看,因而可供改進的地方,是可從更高的層面,將農業種植的重要性提上來,而不是如現在這樣,雖然大漢帝國是以農立國,以農為本,但農人的地位最低賤,很多寶貴的經驗,因沒有知識分子的介入和提煉,都只能靠代代口口相傳,從而極易導致失傳和走樣。
除此之外,還有促進商業流通,推行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將商業知識、農業知識、器械製造等等,也都納入到教育體系中來,甚至呂布還有在適當的時候,推行一定的金融手段的想法。
這些想法,他在此世醒過來時,就有考慮到,如今,幷州最富饒的部分就掌控在他的手中,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他在戰場上沒有被其他諸侯徹底擊敗,就可以一直盤踞在這裡,因而這些想法,如今就有了推行實施的可能性。
問題就在於,這些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和技能,在後世,很多都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忽略了能夠推行實施的基礎條件,因而現在呂布想要提前搗鼓出這些來,他所能提供的,其實只是一個大的方向,和一些顛覆性的觀念和思路,而技術細節,他並沒有記得這麼清楚,真正依靠的,還得是這個時代的各種人才。
歸根結底,人才,才是將這些想法變成現實的最關鍵因素。
想通這些,呂布再次長嘆一聲,感覺到頭都有些隱隱作痛。
52 新年好兆頭
其後幾天,呂布送走崔鈞等幾位郡太守,安頓好蔡邕一家,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與賈詡商討之上,絹帛上的條目,也隨著商討而不斷細化,不斷新增。
越是梳理,越是不斷地與賈詡商討,呂布對人才的渴求,就越是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