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個有1917年10月這個日期記載的現實事件之母。於是,對於這樣兩次革命的說法,也就發生了互相混雜和影響。因此二百年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便成了一切起源的記敘,一種關於同一性的敘說。
五四在中國有著同樣的命運。
由於五四過早夭折,它的實質性意義無法得到彰顯,而它那種賦予革命形貌的外在的東西,便與“*”等現實中的破壞性事件在一些學者那裡混淆起來,成了民族的禍害之母。
。。
知識分子與精神
五四的一代做了些什麼?
我們的一代做了些什麼?
而此刻,我們站在哪裡看待這一切?
如果我們把五四的一代看作是一群可惡的離經叛道分子,復仇主義者,青年暴徒,夢遊症患者,白痴,自大狂,西洋文化丐幫,口號製造商,縱火犯,教唆專家;如果我們讓他們放下手中的堂·吉訶德長矛,改執盾牌;讓他們從星散的各地集中到指揮刀下,所有的動作,都服從於同一支號角;甚至讓他們沒入更浩大的群隊裡,猶如海洋有水,卻不見河流和涓滴,沒有獨立的奔流;如果不承認知識分子的主體價值,把激進主義除掉,那麼五四將成為空白。如果我們認同他們的價值觀念,狂飆式風格,認同他們的破壞和建設,五四就是一個年青的建築群。然而那麼多矗立的群體,今天也只餘一片瓦礫場了。
五四死了。五四早已整個地陷落。我們看到的是包圍在外部的十字軍,火光熊熊,殺聲震天,原來牆垣之內早已喑啞。自由的確總是處於守勢,處於危險之中。正如雅斯貝斯所說:“自由不會主動落在我們身上,也不會自動地儲存;只有當它上升為意識並且為此承擔責任,才能儲存它。”可是,知識分子內心怯弱,他們缺乏足夠的精神後援,結果五四為他們自己所扼死。
俄羅斯知識分子不愧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知識族群。作為一個精神性團體,他們形成了一個獨立於政治霸權之外的傳統。就像別爾嘉耶夫說的,“俄羅斯知識分子最終在分裂中形成了,他們將永遠稱自己為‘我們’,稱國家、政府為‘他們’”。在知識分子內部,雖然也分裂為西歐派和斯拉夫派,彼此間有著激烈的交鋒,然而,他們都一樣深愛著俄羅斯大地,一樣地熱愛思考。他們忘我地迷戀於社會理想,無論如何的形而上學,仍然緊連著那大地之上的廣大苦難的人們的命運,而被賦予一種深沉的道德力量。同時,他們是行動者,實踐家,勇於犧牲自己。“瘋僧”,是世界上最富有俄羅斯特點的俗世中的聖徒形象。俄羅斯民族性,在知識分子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那是一種超民族主義,一種獨特的精神現象。有著如此浩瀚的精神環繞著他們,哺育著他們,於是他們的靈魂變得無比強壯;而他們,也在不斷創造著增加著這精神。所以,無論在沙俄時代還是斯大林時代,無論西伯利亞的流刑還是古拉格的苦役,無論是自由的寫作還是禁止出版,他們依舊那麼高傲—甚至被流放到國外如赫爾岑、蒲寧、布羅茨基……那麼多的知識者,他們是那麼出色,惟以特有的精神氣質,迥異於周圍的人們,如同打在褪色的衣服上的鮮豔的新布補丁!
這就是魯迅—五四時代曾被稱為青年叛徒的首領—多次懷著戰鬥的敬意說到的,為中國所沒有的俄國式的知識分子。
精神是重要的,尤其對於知識分子。赫伯特·費格爾報告說,愛因斯坦曾經對他說過:“要是沒有這種內部的光輝,宇宙不過是一堆垃圾而已。”在俄國哲學家看來,人不是世界可以忽略的渺小部分,恰恰相反,世界才是人的一部分,人大於人本身。別爾嘉耶夫在《自由精神哲學》中,說人是由三部分構成的,是三維的人,是“精神—靈魂—肉體的有機體”。而精神,自然居於最高的位置。對知識分子來說,精神意味著什麼呢?精神就是獨立、自主,是一種操守的堅持。精神有一種徹底性,它隱含著一種對外部的有原則的對抗,固守也是對抗。這種否定的積極性來源於自我,因此,它不可能懼憚任何壓力。正由於知識分子是最富於精神氣質的人,所以,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在談到知識分子時,特別指出:“對抗是知識分子最感舒適的一種姿態,這是毫無疑義的。”“處在邊緣是知識分子的本真狀態。”“知識分子不可能促成肯定性。認為自己能夠促成或創造肯定性價值的知識分子,往往是保守的。”所以,米爾斯在論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時,也指出說,最有可能繼續進行反對現行體制鬥爭的社會集團是知識分子。他把知識分子稱作“一種可能的、直接的、激進的變革力量”。所以,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