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欺辱,但因為重點是放在教育學生遵守群體和規則上,其結果是灌輸了欺侮思想。1996年的日教組(日本教師聯盟)年會上,根據共同通訊社的調查,大部分教師認為:“在嚴重的欺侮事件中,沒辦法只好讓受欺負的孩子缺課一段時間”。認為讓欺侮方缺課是合適的教師僅有11%。據暢銷書《擊退欺辱手冊》的作者小寺靖子說,在向學校控告女兒遭受欺侮時,不管從學校方面還是欺侮者父母方面,都說那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小寺父母和孩子的問題,這就解決問題的方法。”
海外學習回來的孩子們明顯不一樣,容易成為被欺侮的物件。“回國子女”要上專門的學校,再接受訓練以融入日本社會。
無論如何,作為產生群體意識的手段,最為有效的是跟著從揚聲器中播放的音樂和播音員,一起走路、站立、坐下、說話等等。在訓練中,打招呼尤其重要。打招呼的習慣是日本的美德之一,與漠不關心的紐約、不禮貌的上海形成鮮明對比。同時,打招呼也是教導學生進行協調的最佳工具,不經考慮就打招呼,學生不使用自己原有風格的詞也過得去。
欺侮、訓練、儀式、集體行動、打招呼,將孩子們變成了一個個非常乖的孩子。宮本政於將社會比作著名的SM小說《O小姐的故事》中描述的城市。O小姐被監禁在一座城裡,按照所有的規則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隸。不遵守規則就挨鞭子抽打,在翩翩起舞時得到的表揚也是鞭打,並從中感受到喜悅。宮本說,“O小姐成了受虐狂…,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