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普盧塔克(Plutarch)說:“有人對狄奧彭玻斯王(King Theopompus)說:‘斯巴達長治久安是因為歷代國王統治高明’,大王說:‘不,是因為懂得讓人民順從’”。
不用說,隱諱自我主張的風氣可以上溯到封建時代。在閉關鎖國和武士統治的350年間,日本確立了全面控制整個社會的方略。釋出節約令,按各個士農工商四個階層,規定每家使用的建材、門和大門的形狀、衣服的質地。神社和寺院必須隸屬於幕府規定的宗派,異端信仰成為禁忌。為了保全主人之子而殺死自家孩子、自我犧牲這些美德成為歌舞伎、偶人淨琉璃的熱門主題,被反覆傳唱。
但是,心靈控制並非那樣簡單可行。即便在資訊手段不如現在發達、識字率還很低的情況下,心靈控制也不那麼容易。傳統社會管束嚴厲,但即使如此,也有不少人物和地方逃脫了控制。外樣大名幾乎是獨立國家的國王,他們引以為豪的是自己的方言和地方特性。直到1920年,政府統治才抵達四國祖谷溪是,因為通往該山谷的道路要靠人手才能開通。而在城市裡,“士農工商”制度本身也產生了多樣性。傲慢的武士、沉思冥想的僧侶、態度溫和的工匠、好鬥又好色的商人,沒有什麼社會比江戶的“浮世”更多彩而混沌了。
絕對控制是幕府的理想,但這個理想直到明治時代成變成現實,,當時日本從西方引進了近代教育制度。明治維新的口號是“和魂洋才”,而以教育來講,那是“和魂”(總體控制)和“洋才”(義務教育)的結合。標準化的教科書、制服和校規、在校園裡按軍隊佇列行進,一齊鞠躬——這樣,長達215年的閉關鎖國也無法完成的事終於實現了,絕對控制在與地方和個人個性的較量中佔了上風的。就其結果而言,這是給日本現代化帶來重大影響的一大失誤。
最初的危機出現於20世紀初。門戶開放引發了爆炸性的創造力,在“大正民主化”時期達到頂峰。岡倉天心(覺三)透過著書立說將茶道等日本傳統文化介紹到海外,武術、繪畫、舞蹈等自古以來就有的藝術和娛樂與現代化巧妙地融為一體,精煉成為一種現在可見的形式。此外,還出現了芥川龍之介和泉鏡花等優秀作家,服裝設計和建築、音樂等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發展,這一時期也是民主主義運動開始胎動的時期。
然而,只有少數階層能盡情享受大正民主化自由空氣。大多數國民在學校接受軍隊方式的教育,他們在校園裡排著隊,呼叫“萬歲!”。20世紀30年代,這一代人開始掌握實權,一掃大正時期綻開的自由之花,憲兵隊、新聞檢查制度和軍國主義都在擴大,日本迅速走向戰爭的道路。
而第二次危機就是現在。
羊群
將現在日本的教育評價為“災難”,或許有危言聳聽之嫌,但對於海外專家而言,“先進的教育制度”頗具魅力,僅次於“優秀的官僚”。與歐美相比,日本的教育制度在海外專家的著作和論文中備受稱讚,他們對日本孩子的背誦能力和數學技能大加讚賞。毫無疑問,教育體系造就的“企業戰士”成了支撐日本經濟基礎的強大原動力。國民在孩提時代起就被灌輸了服從權威的思想,所以社會運作極其順利,在西歐社會蔓延的社會不穩定和暴力犯罪在日本則很少發生。這些全都是“正”面的故事,在海外專家的那些著作中幾乎不提“負”面的故事。
厚生省官僚、精神醫學研究者宮本政於說,那是因為海外專家對日本學校實際進行的教育視而不見,而是囫圇吞棗地解讀日本的“教育原則”。宮本對日本的教育制度進行了精神分析。據他說,為應試而背誦的知識僅是副產品,教育體系真正瞄準的不是教育,而是國民的服從。借用宮本嚴苛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閹割”。
“到英國田野去觀光,就會發現在平緩的丘陵地帶羊群正在吃草。那道風景就是和平本身,而這也正是日本官僚期盼日本社會能夠實現的情景。但是,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國民順從老實便於實現官僚所希冀的和平。因為順從老實的國民易於控制,沒有必要對社會體系進行變革。官員又是如何有效地閹割日本的呢?其答案是學校。學校系統成了實踐閹割的場地。”
為了瞭解這種“閹割”是如何進行的,讓我們回顧一下孩子們前進的道路吧,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到其將來。
幼兒園
課程之一:步調一致地行動。作家彼得·哈德菲爾德(Peter Hadfield)陪女兒喬伊第一次去日本幼兒園時的見聞之一。首先是老師點名,然後是全體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