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界前輩的熱情鼓勵和悉心指導下,我從領導學、管理學的角度切入《三國演義》,對其作了力圖系統的分析,自然也涉及到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問題。那本題名《謀略與制勝》的小冊子自1989年一出版,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應,這是當時撰著時並未想到的。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了一個興盛時期,甚至被有些人賦予了部分民族復興的使命。《三國演義》自然一度成了人們可以街談巷議的東西。但事走極端,物極必反。當《三國演義》受到大眾炙手可熱的追捧、不少輝煌亮點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時,其中所包含的所謂“糟粕”,即體現著民族心理中那些陋劣的東西往往會被人們所忽略,三國中的各色人物也都成了一些人崇拜、模仿的物件。另一方面,當關注《三國演義》成了一種時尚時,它又成了一些人戲說、調侃的物件。一些本來不錯的作者為了推銷自己的某些觀點,大概深怕大眾們食之無味,因而以三國故事為作料,《三國演義》成了某種文化快餐中加重讀者口感的調味品。這些方法都不可能引導傳統文化的復甦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我以為,發掘和識辨歷史文化絕不是為了崇拜它、恢復它,而是要認識它、超越它。吸收和借鑑其優秀的部分是必要的, 但重要的是要認清傳統文化中的劣根性,使它儘量少地不在我們自己身上重現,因為我們是傳統文化的自然性的後繼人,認清了傳統文化, 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認清了我們自身。我們應該努力保證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得到良好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複製和重複。同時,要認清傳統文化,首先必須對它保持慎重嚴肅的態度。以輕薄的態度對待它,骨子裡其實是崇古情結,不能傳達給人們真實的資訊,也放棄了分析評判的責任。
作為《三國演義》文化的分析挖掘者,我首先是《三國演義》的愛好者。三年前,在一次全國性的《三國演義》文化研討會上,來自企業界的學人曾撰文縱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國研究,其中對我的三國論著作了一些自感當之有愧的評價,同時將我的研究劃歸《三國演義》應用類專著。我當時對其歸類並未認真去想,似乎是預設。因為該書出版後反響較大的總是在企業和行政管理界,而不是在學界。後來經過仔細思考,我覺得,自己的研究並未走出《三國演義》本身的範圍,是帶著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三國演義》,並沒有引古入今,涉及它的當代應用問題,只不過是挖掘了它本有的深層內涵。這樣看來,論著應該屬於對《三國演義》本身的研究。我以虔誠的心態對待《三國演義》,所引用的事例均忠實於原文,分析挖掘屬我個人的研究,文章求千古,得失牽寸心。但若歪曲或誤用了三國的事例,則純粹是我的錯誤或運筆的失敗,而這種錯誤或失敗我至今還未發現。
一部論著怎樣才是有價值的?對此,人們可以從選題的意義、內涵的深廣度等不同方面去確認。我以為,從論著的社會效應方面看,作者撰著的真正價值,在於他的撰著為社會所需要的時候,在於他為社會的撰著具有獨創性見解的時候,在於他的獨創性見解能得到人們由衷的從而也是恆久的讚賞的時候。
2005年7月15日
——全書完——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霸氣 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