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再說長江 作者:這就是結局

轉花池。

淺黃色的鈣華地表堆積,讓3000多個彩池在陽光下恰似金光閃閃的鱗甲,層層疊疊地蜿蜒在山谷之中,從高處往下看,猶如金龍盤踞,就因為這居高臨下的一眼,因而被稱作黃龍。

多少年來,黃龍溝一直是當地藏族人信仰的聖地,很少有外人的足跡,天幸如此,黃龍溝因此保有了它的原始。

豪格爾。帕奈博士是一位來自德國科學院的生態學家,2001年,他選擇了這個宛如金龍盤踞的黃龍溝,開始了在中國的植物生態考察之旅。

帕奈博士曾經是德、俄、美合作專案的負責人,主持過西伯利亞和北美溫帶地域生態環境的研究,這幾年,他徜徉在黃龍的山山水水之中。

帕奈在這裡娶妻,成了兩個孩子的父親。隨著研究的深入,黃龍溝也逐漸在他眼前變得清晰起來。

3億年前,整座岷山山脈連同九寨、黃龍,被深埋在一片汪洋之下。劇烈的造山運動將青藏高原抬高,岷山山脈從海底升起,拔高成主峰5588米的大山。

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滲入了石灰岩的山體,攜帶出大量的碳酸鈣,順勢在斜坡上沉積,遇上石頭就包覆石頭,遇上樹根就包覆樹根。有的沉澱,有的則堆高形成一個個水潭,再形成一道道、一片片灘流。岷山山谷之間如此的鈣華結果,被學者稱為“鈣華的岷山式喀斯特地貌”。

如此的喀斯特,放眼全世界,唯岷山最獨特,中國於是有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黃龍溝和九寨溝。

探測者在九寨溝的水下還發現,水從長海流到五花海,碳酸鈣的濃度提高了20倍。長久以來,它們在這裡年復一年不斷地沉澱、堆積和包覆,在人們無從察覺的變化中,改變著九寨溝的樣貌。

彷佛是調色盤,693個水潭、693層色彩,連成一片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的五彩池,是黃龍溝裡規模最大的彩池群。經由帕奈博士的試驗,五彩池的增長速度大約每年3毫米。岷山式的喀斯特地貌就這麼積沙成塔一樣地形成了。

彩池當中一座石塔建於明代,據說是某位功臣後代的陵墓。前後不過500多年,現在幾乎成了碳酸鈣的雕塑。

亦真亦幻,原來的景物已不見了蹤影,處處都讓人驚奇:這裡到底還在進行著多快、多大的改變?!

大自然就在這裡極盡造化之能事,以不盡的流水衝擊著岷山喀斯特的地貌,最後賦予它們更繽紛的色彩,為人類彩繪出了兩處珍貴的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溝。

大自然的神來一筆,在水潭、彩池或海子處處抹上的色彩,來自水中大量的負離子,和那些自始至終漂流在水中的譬如水綿、輪藻、水蕨,以及各式各樣的細微漂流物,融合了水邊同樣多變、善變的山川草木的倒影,在陽光的照耀下,完成了舉世為之目眩神迷的豔麗景緻。

水不僅映照色彩,水還深藏意境。由於九寨溝的水遠比黃龍來得深,九寨溝的海子因此更顯得如夢似幻,彷佛來自遙遠的天外。

黃龍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阿壩州松潘縣境內,這裡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岷江、涪江的源頭地區,這座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松潘古城是連線黃龍溝與九寨溝兩大景區的中繼站。

松潘古城,這座茶馬古道上的歷史小城,曾經是外來者路過集散的驛站。

從小生長在這裡的郭常,現在已是古城馬幫旅行社的經理,每逢旅遊旺季,100多個導遊、200多匹馬,依然是應接不暇。因為經常被國外媒體報導,郭常每年都要接待大約8000名的外國遊客。

雖然距離相當,但郭常的馬隊卻從來都不往黃龍溝、九寨溝走,而是取道另一處人們比較陌生的峽谷,叫牟尼溝。

牟尼溝也在黃龍自然保護區範圍內,雖然比黃龍溝小了許多,但人跡稀少,似乎更具原始的味道。郭常喜歡把馬隊帶到這裡。

就在牟尼溝這片體積龐大的石灰岩化石上,帕奈博士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剝蝕的殘面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波流動的痕跡,這些厚薄不均的層次,顯示著某一個時期形成的年輪,足以推算出鈣華堆積的速度和過程。只可惜,鈣華表層已被破壞,他們考察證實了牟尼溝的鈣華已經衰老,卻無法確定它衰退的年代。

距離鈣化衰老的湖泊不過十幾米,考察隊找到了一處地下洞穴。不斷從岩層滲透下來的水,形成了鐘乳石,也在洞穴裡積聚成大量的地下水。考察隊不禁產生懷疑:莫非這面積不大的地下洞穴,就是牟尼溝鈣華衰老的重要線索?莫非這也就是地面上那些喀斯特美景沉淪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