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1 / 4)

小說:再說長江 作者:這就是結局

早在宋代,就有了關於黃山松樹的記載。直到1936年,植物學家夏緯英為它定名為“黃山松”,這一特有樹種才有了這樣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名字。

黃山松大都生長在800米以上的峰石之上,表面看似缺水少肥的花崗岩體,實際上富含著植物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高山之巔,絕壁之上,黃山松各自在不同高度的巖縫中尋找著適合自己生存的空間。艱難的生存環境,令黃山松的生長速度異常緩慢。求生的力量讓它的根系從更大的範圍內吸收著養分,有些古松的根部常常比樹幹長几倍,甚至幾十倍,黃山松也因此得以絕處逢生。

74歲的王振東在黃山工作生活了40多年,足跡遍及黃山的各個角落。雖然有幸領略到黃山種種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但與林業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他,卻始終對黃山松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每天,王振東還是照常上山來看看他熟識的這些松樹。

像呵護孩子和老人一樣,一天24小時守護著一棵古松,這在遊客看來是個奇聞。

為樹齡超過1300多歲、高達10米的迎客松設定專門守護是從20多年前的一場暴風雪後開始的,迎客松的一根側枝在那場風雪後支上了支架。面對多變的氣候,工作人員每天隨時都要對迎客松周圍的環境進行監測,哪怕是一點兒細微的變化,都要詳細地記錄下來。

“昨夜,風力5~6級,觀察兩次長勢良好。清晨大霧,露水較重。上午遊客很多。”像這樣的日記,一代代守松人已經記下了6000多篇。

在黃山北海景區的散花塢裡,突起的石柱上有一棵花一樣的古松,人們把它稱作 “夢筆生花”。當年,《話說長江》拍攝到了這個著名景觀的珍貴鏡頭。幾個月後,夢筆松便因衰老枯死了。

為了保留這個景觀,黃山園林部門依照夢筆松的模樣仿製了一棵假松。儘管模擬樹可以亂真,但卻得不到人們的認可。

3年前,園林部門決定在原址移植一棵活松。2003年7月,27位植物專家用了8個小時,終於將一棵與夢筆松十分相像的松樹成功地移植到40米高的岩石柱上。就像守松人守護著迎客松一樣,移植的夢筆松也有了專門人員細心呵護。有人說,夢筆生花的復生是世人的一次頓悟,因為,無論是夢筆生花,還是巍巍黃山,它們美的價值正在於這種與生俱來的自然之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十四集 黃山無形(2)

山巔之上奇松總是獨自挺立,而在海拔較低的山坳間,卻常常看到大片林海。黃山雨水豐沛,地面的枯枝落葉像海綿一樣,吸收水分後滲入地下,豐富的地下水給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而植物的根系與莖葉又會不停地蒸發水分到空氣中,這些,都為雲海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風吹草動,山雨欲來。黃山自然景緻的變化,往往就是從這颳起的山風開始的。山下風起,山上雲湧,“風起雲湧”這個詞說的就是這樣的景象吧。

黃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一山之上擁有從亞熱帶到寒溫帶幾個不同的氣候帶,極易造成雲霧的形成。

與其他山嶽的雲海相比,黃山一年中竟有250多天都處在雲蒸霞蔚之中。也有人說,其實,雲海來自林海。黃山山高谷深,林木繁茂,雨後常見縷縷輕霧自山谷升起,匯聚成雲。隨風飄移的雲霧時而盤旋上升,時而回轉下墜,這黃山的雲海奇觀,使黃山有形又無形。

這是張脈賢第58次登上黃山。在黃山工作的十幾年間,張脈賢早已記不清他曾陪同多少客人遊歷過黃山了。不過,16年前的一次經歷卻讓他刻骨銘心。

1990年5月的一個下午,一位遠道而來的瑞士人在黃山這處最大的摩崖石刻前佇足沉思了15分鐘,這個人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吉姆·桑塞爾博士。

此時,黃山正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而當晚桑塞爾的一個建議,卻讓黃山人大吃一驚,桑塞爾說:“黃山不僅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也應該申報文化遺產”。

時任黃山市副市長的張脈賢,全程陪同桑塞爾博士在黃山的考察。在他的記憶中,與桑塞爾3天的遊走是一次緊張而愉快的經歷,他也總是對遊客談起那段往事。在桑塞爾看來,黃山遠比他早先在照片上看到的要精彩得多。

張脈賢(原黃山市副市長):他認為,在加入世界遺產這個問題上是不存在問題的,他說:“當年,我以為你們這個照片是在暗房裡做出來的,文字是你們寫出來的,我一到之後,發現你們的照片不是暗房做出來的。你們的照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