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你也這麼看嗎?
房玄齡:是,也覺得過於危險,兵戈無情,陛下完全不必在內廷教練箭法,還是小心為妙。
兩儀殿內,李世民與房玄齡、長孫無忌議論年號。
李世民:(對魏徵)太上皇當年登基的時候,立即以武德為年號。我現在要治天下,覺得武德這一類的說法,在太平年間使用,似為不妥。我問過不少人,像杜如晦,都沒給我滿意的答覆。新的年號,你有什麼建議?
魏徵:我不是沒有想過,成為陛下的臣屬之後,安撫河北,諫議朝政,我有些感想。文王演易,孔子作《易傳》。《易傳》說:天下之道,貞觀者也。這個貞字,是中、正的意思,這個觀字,是顯示的意思。所以,貞觀是顯示中正的意思。孔子又說:政者,正也。夫子的意思是,以身作則,是政治的根本。陛下,我以為,貞觀,顯示中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貞觀之治 第十九章(2)
李世民:啊,應該是這樣。
魏徵:所以我的建議是,新年號,可否用貞觀?
房玄齡、長孫無忌互相看了看,不置可否,扭頭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貞觀,貞觀。我,以武平天下,好用硬弓,到現在,死在我箭下的有一千多人。今天,弓匠跟我說,我的弓不正,只是因為我的箭法好,才百發百中。弓匠說,做弓的材料,要取正材,才可人人百發百中。現在,有兩個人告訴我,中正的道理,好!就叫“貞觀”吧。你們覺得呢?
房玄齡:陛下定奪。
公元627年,正月初一,貞觀年號啟用,是為貞觀元年。大唐第二代皇帝李世民舉行祭農禮,告誡天下,農為立國之本。
冰開裂,聲音像春雷一樣響徹大地。李世民麻衣綵帶,在祭壇上拜祭穀神神農。
李世民:(對魏徵笑著說)皇帝也不是好當的啊!
魏徵:陛下除了治國之道外,有沒有想過,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世民一愣:我做過太子,如今又做了皇帝,怎麼能沒想過呢?
魏徵:那陛下是怎麼想的呢?
李世民:做皇帝自然不同於做普通人。
魏徵:怎麼不同?
李世民:我做秦王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違王法,不逆天理,有什麼事不敢做呢?如今做了皇帝,顧慮就多了。要為自己著想,更要為天下人著想。自己的一個小小的疏漏,可能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
魏徵:陛下是不是在想,當初要是不爭太子之位就好了呢?
李世民十分驚詫:這麼放肆的話,也只有你魏徵說得出來。
魏徵笑而不答。
李世民:我從來沒後悔過。你從前輔佐過隱太子,你對他的瞭解可能比我對他了解得還要多。你覺得他比我更能對天下人負責嗎?
魏徵:陛下又在為難臣了。
李世民:我不後悔是因為我知道,我比他們更有資格做一個對得起天下人的皇帝。既然做了君主,自然要知道做君主的法則。百姓自然是最重要的。如果靠損害百姓來讓自己獲利,那真好比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
魏徵:遇到明君是臣子的運氣。古代聖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世間萬物。陛下所明,實同古義。我沒什麼要說的了。
李世民:我要是什麼都明白了,還要你們這些人做什麼?
魏徵:臣子也有區別。天下之人無非兩種,君子與小人。朝中百官也是如此。陛下自然也會聽到小人之言。君子心繫天下,將自己置之度外;小人心中只有自己,為私利可以置良心不顧。陛下若是聽信了小人之言,自然禍害不淺。與其讓小人在身邊進讒言,不如從一開始就疏遠他,讓他無機可乘。
李世民:那你說,你是算君子,還是算小人呢?
魏徵:陛下心裡已有答案,為何還要來問臣下呢?
李世民對魏徵無奈,只好略帶自嘲地搖了搖頭,臉上卻明顯地流露出賞識的表情。
李世民閱手卷,之後卷好,遞給中書令房玄齡。玄齡展閱,之後卷好,放在自己面前。
房玄齡:陛下,原來秦王府和天策府的僚屬,陛下登基之後,雖然進入朝廷,開始掌管朝政,可是,像尚書令這一級,也就是左右僕射,還是太上皇的老臣掌握。應該說我們還不能徹底掌權。
李世民看著房玄齡:你說對了。老臣不能跟上新政,可是太上皇讓出皇權,老臣是太上皇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