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故居認祖歸宗,卻都因違背祖訓、棄讀從商而被拒之門外。
但瑞蚨祥最終沒落了。除了戰爭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家族矛盾。孟雒川一家是一個兄弟子侄眾多的大家族,自1924年全家遷天津後,其子侄們漸漸不願受其管束,終日吃喝玩樂,1939年孟洛川病死後,子侄們更加肆無忌憚,競相從瑞蚨祥支錢經營私產,嚴重影響了業務經營,使商號日漸衰落。青蚨最終沒有讓這個家族世代永享富貴榮華,忘記先人血緣的後輩們,像是沒有塗抹母親血液的〃蚨〃,再也飛不回來。
周村因絲綢而聞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與蘇杭絲綢並美神州,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村的文明是依附於絲綢這種商品的生產、流通的,沒有絲綢,就沒有周村。1939年出版的《現代本國地圖》記載:〃周村絲織業之盛,所織絹、縐、綢、綾之屬,稱山東第一。〃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以〃天上取樣人間織〃來形容周村絲綢的精美,但這個十六歲時曾經寫出〃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天才詩人顯然在美麗透明的絲綢面前筆力漸拙,只能發出那樣無奈驚訝的感嘆。
※BOOK。※虹※橋書※吧※
第9節:回望的目光(9)
三、博山古窯部落……午後的寂寞
絲綢之外的中國,尚有一樣物品讓世界側目,那就是陶瓷。在外國,中國的名字就叫瓷器(china),許多的商人飄洋過海,縱然帶去的只是被旅途打碎的瓷片,西方人也興奮不已,他們在那些破碎的夢裡面鞏固著對一個東方文明古國的猜想。而在中國四大瓷都之一的淄博博山,就散落著許多被廢棄的窯爐。
陶瓷的經營讓齊國故地的商業文化更加輝煌。絲綢和陶瓷,在數十個世紀中幾乎代表了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從這些工序繁複、製作精良的藝術品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古老民族智慧而又神秘的想象力。在博山著名的陶瓷琉璃老街西冶街上,耐火磚的建築錚亮又齊整,兩面街鋪老舊的門楣,門庭進深的曲幽,無不昭示出山城舊居的古樸雅緻。這條老街在整個明、清兩代,曾有數條向俄羅斯、滿、蒙、高麗、緬甸、印度、南洋運送琉璃料器的商隊。
現在,我們確知的是,清至民國,西冶街西圩早已是爐棚比鄰、煙筒林立、碎熟藥遍地,叮噹之聲不絕於耳,有大大小小的窯,如料條爐、圓爐、杖子嘴爐、軸子嘴爐、雜貨爐、米珠爐等百十多個,形成如〃仁和成〃、〃福祥爐〃、〃新明爐〃多個經營陶瓷的老字號。1935年8月《中國實業》第1卷第八期寫道:〃山東博山素為工業區域,玻璃出品尤為著名,大小工廠有三、四百家之多。貧苦勞工賴以生者,約在四、五萬人以上。〃
我去博山的時候是一個五月的午後,陽光斜打下來,那些散落的窯爐就把影子拉的修長,倒映在古老狹長的巷子裡。我在朋友的帶領下在巷子裡穿行,去看那些被廢棄的博山窯。我時常落單。周圍的牆壁或者是粗礫的石塊搭建而成,或者就直接用燒窯的廢胚砌成,這些牆壁的顏色斑黑或瓦紅,線條和紋理之間,讓人禁不住想到火焰的樣子。而不時出現在腳下已沉睡多年的敗甕與殘瓷,令我不得不停下匆匆趕路的腳步,細細打量這空蕩寂靜的巷子,朋友們都走遠了,巷子在目光能夠企及的地方拐彎,一切都在那裡消失。
在朋友的指引下,我們穿過雜草,進入了一口廢棄的博山圓窯,裡面漆黑一片,藉著燈光可以看見窯爐的內壁泛著沙紅的光,這口曾經煙火不熄了上百年的窯,火光在它的內部仍然以另外的形式燃燒。我抬起頭,想要看清楚這黑暗,卻發現窯頂有一束光芒從煙囪直射下來,光在半空中被黑暗湮沒,於是只有光柱具體而明亮。煙囪的邊緣,不規則的石塊壘成圓錐的樣子,石塊的邊緣已經被打磨的沒有稜角,看上去,像一群魚光滑的背部。
如果說陶是沒穿新裝的女人,是在曠野裡仰望星空的女人,它周身散發著火最元初的形式,神秘、自然;瓷則是盛唐養在深閨,或是鎖在皇宮的傾城女子,華麗、寂寞。在淄博的〃中國陶瓷博物館〃裡,我看到了博山窯燒製的精美釉瓷……〃雨點釉〃。
〃雨點釉〃,史書上稱作〃油滴〃,因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晶瑩的銀色斑點而得名。其斑點小如米粒,看上去,就象夜間空中閃閃發光的繁星,曾有〃尺瓶寸盂視為無上之品,茗甌酒盞嘆為不世之珍〃之說。〃雨點釉〃在日本稱〃天目釉〃,這種瓷的茶具是日本茶道中的精品。作家劉煥魯先生的長篇小說《國魅》就寫了這種釉瓷的傳奇故事,在小說中〃雨點釉〃是失傳千年的碎鑽瓷,宋代建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