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出風頭”的人。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民主與效率
集權制度的擁護者比較常見的一個論點是:權力集中可以提高效率,“集中力量辦大事”,沒
有那麼多嘰嘰喳喳的辯論和不同團體之間的牽制。這個觀點不無道理,最直觀的例子莫過於
中國大躍進期間的“大鍊鋼鐵”,短短几個月,上億人給動員起來轟轟烈烈地鍊鋼。那個“效
率”,令人瞠目結舌。
然而,長遠來看,集權制度真的促進效率嗎?“高效”的鍊鋼運動生產出無數廢銅爛鐵導致資
源的低效利用。“高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帶來的是
20年低效的農業生產。如果我們把非理
性決策所帶來的人力財力和資源浪費、機會成本、民眾和政府之間的信任損失計算進來,集
權制度還真的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嗎?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當權者都是非理性的,也並不是所有
的民眾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義恰恰在於:透過不同團體間的觀念碰撞,使理性有更
多的機會發出聲音。
最近廈門
PX化工專案引發抗議、神華集團煤變油專案將要停工這兩個新聞,都再次說明了
決策的“高效”未必是社會的福祉。不民主、不理性的“高效”決策,不過是透過把問題置後或
者外部化來掩蓋其社會成本而已,而社會成本在那裡,“遲早都是要還的”。廈門政府未經與
民眾充分討論就引進了環境風險較高的
PX專案,導致廈門人風起雲湧的抗議,致使廈門政
府不得不同意緩建該專案;而神華集團的煤變油專案,在投了
100多億之後,政府突然“頓
悟”該專案耗水量太大,使許多人不禁感到奇怪,鄂爾多斯地區又不是今年才開始缺水,為
什麼在
100多億砸進去之後才想到這個問題?
其實,公民參與決策過程並不見得會降低“效率”。它可能會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它
往往會因為切合民意而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而且它可以透過提高決策的合理性來提高資
源利用的效率。一個聰明的政府,應當歡迎民意。
歡迎民意的方法之一,就是就公共事務舉行公眾聽證會。不是花瓶式的聽證會,而是要透過
辯論去粗取精地提煉民意。在這一點上,美國的經驗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我們不妨以一個名
不見經傳的美國小縣城――馬里蘭州的蒙特哥莫利縣――的縣議會為例子,從一個小縣城的
聽證會程式來看美國地方政府如何“吸收”民意。
根據該縣法律,縣議會所有的重大決策都必須有公眾聽證。這個程式是這樣展開的:首先,
縣議會要透過地方報紙以及網路提前將聽證會的廣告發布出去,任何想在聽證會上發言的公
民都可以打電話去預約發言。由於一次聽證會能容納的發言人有限,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獲
得發言時間,但是在具有重大爭議性的問題上,必須保留所有發言申請人的名單。
聽證會上,工作人員為了保證不同意見都能得到發表,事先會詢問發言者的“立場”。然後根
據其立場,把他們分成五到六人的小組,依次到前臺發言。無論普通公民,還是政府或非政
府組織的代表,每人講話
3分鐘。發言者可以帶自己的支持者來做聽眾,還可以要求他們
在自己發言結束時站起來以顯示他們的“聲勢”。當然,人數不應該是立法委員決策的唯一依
據。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眾人發言完畢,立法委員開始提問,確保他們理解了民意。會後,所有聽證會資料要備案保
留,並允許公眾查詢。
這些聽證會都是什麼議題呢?我隨手查詢了一下該縣本週的聽證會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