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唐朝以外,另一個透過匯率獲得極大利潤的國家是*帝國。統一了中東地區的*取代了波斯人成為唐朝與西歐貿易的中介。西歐當時生產力比較低,查理大帝時期雖然可以透過*中介得到中國貨物,但只能輸出金銀而無產品,因此*人做生意的利潤極高,從中國倒騰些東西過來就能換到金子,穩賺不賠。除了貿易的鉅額利潤以外,*人繼續利用中國銀貴金賤、歐洲金貴銀賤的傳統從中大發橫財。匯率產生的利潤是*文明興盛的重要支撐點之一;依靠著貿易和匯率產生的財富,*人打造了和唐朝不相上下、歐洲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巨大帝國。
***
雖然,匯率是締造帝國的一大功臣,但在此時仍是一種籌募資金的手段,和貿易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其對經濟的重要性還不能完全體現。匯率真正開始展露其能興國、能亡國的真面目,是在宋朝。而其不幸的受害者,是金國;它成為匯率擊潰的第一個帝國。二、第一場匯率戰爭:比將軍更強大的紙幣俗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朝也不例外,最終盛極而衰。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唐朝雖然靠和胡人貿易發了財,但敗也是敗在安祿山、史思明兩個胡人手裡。中國由此開始進入亂世,外貿生意雖然還在做,但已不是核心,因為對老百姓來說,還是活下來比較重要一些。再說五代十國中各國都發行了不少貨幣,搞定自己國內的匯率換算都難,更不要說影響國外了。
但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對當時混亂的時世很難說是一劑猛藥。宋朝雖然文化興盛,但征戰真的不是外族的對手。在貨幣政策方面,北宋貨幣體系複雜,有紙幣、銅鐵錢、白銀在國內同時流通,而且各個地方各自為政,都發行不同的貨幣,只有銀絹為全國通行。因此在匯率方面,宋朝初期的主要精力放在瞭解決內部矛盾上,大家都想利用國內匯率的不同發財。
唐朝貨幣的兌換,本來已有現代貨幣兌換的雛形,但到了宋朝又被打回原形,貨幣還是被當作貨物來看待。如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兩川的法定貨幣是鐵製錢,但當地銅價很高,因此商賈爭以銅錢入川,把銅錢直接當作銅來賣掉,然後在當地再換成鐵錢,拿出去流通。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宋朝雖然保持了唐朝很多的傳統,但兩個朝代的運營方向實在有很大不同。比如宋朝依然保留了唐朝的金銀交引鋪,負責金銀、紙幣等不同貨幣的兌換,但唐朝設立金銀鋪,本來是為了解決外貿帶來的問題,而宋朝設立金銀鋪卻主要是為了解決國內問題。
宋朝不如唐朝強勢也體現在其銅錢的下場上。和唐錢一樣,宋錢也有自己的宋錢區,比如非洲、印度、南洋等地。但更多的時候,他國使用宋錢並非因為宋朝國力強盛、萬國來朝,而是因為外國把宋幣當成貨物進口,直接買來作本地錢幣使用,其中最明目張膽的就是日本。因此導致宋朝銅錢嚴重流失,以至於銅錢剩下沒幾個,在國內的購買力遠勝其他貨幣。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匯率戰爭 第十章(4)
但宋朝在貨幣政策上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北宋發行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但交子即使在國內流通也不甚廣,更不要說國際上了;外國人跑到中國來不換金銀絹帛,只拿走一堆紙,豈不是形同入寶山而空回?因此,當時宋朝外貿還是以貴重金屬結算為主。和唐朝金銀並重的手法不同,在宋朝外貿一般用白銀結算,而且白銀的價格一直頗為穩定;相比之下,宋朝的金價則奇高,因此外貿時很少用上,多做儲備用。宋朝之所以選擇使用白銀,說起來還有些悲哀。如上所述,在西域白銀是國際通行的貨幣,而遼、西夏由於要和西域做生意,因此武力強迫宋朝每年進貢時都付出白銀,而白銀也就如此糊里糊塗地成了宋朝的主要外貿貨幣之一,大多數不垂涎宋朝銅錢的國家都接受白銀。而像*這樣有自己貨幣系統的國家,國際貿易則仍用傳統的金銀絹帛結算,不過此類交易的比重比原來少了很多。
兩宋長期使用白銀,使得白銀價格穩定,不但不通貨膨脹,甚至頗為保值,和紙幣等貨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銀價格大致穩定,是因為宋朝透過出口獲得了為數眾多的銀子。此時金銀價格的比率保持了原有的趨勢,在歐洲為一比十二,在中國和*則都是一比六左右,故雙方都願意用銀子結算:歐洲人付銀子便宜,中國人得到的銀子國內價高。這樣一來,中國出口換回來的大多數是銀子。比如中亞素來盛產白銀,歐洲12、13世紀產銀也很多,但兩地後來銀子都緊缺,據估計這些銀子可能都流入了大宋子民的囊中。
而*素來不缺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