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是因為當時的內陸地區貝的數量比較有限,因此貝作為裝飾品本身價值就很高。另外,貝和金屬不同,不需要煉製,直接從海邊撿來就能使用。而且,當時的交易量比較小,所以即使貝數量不多也足夠用。在中國,即使到了周代初期,經濟模式依然以自給自足的小農模式為主,貿易量很小。在這個階段,雖然有了貨幣,但易物也非常盛行,所以在周朝允許用幣帛一起納稅。就因為貨、幣兼用,所以在中文中我們依舊稱這種交易工具稱為“貨幣”。
再往後,大家會製造金屬了,於是金屬開始大量成為貨幣進入流通。金屬的好處是,除了滿足上述三個要求以外,還可以人工製造,因此不會像貝那樣,數量受到自然的限制。早期金屬的製造,依然有著濃厚的實用色彩。春秋戰國的三大貨幣中,布幣(農具,多出自中原農耕地帶商業中心)、刀幣(武器,多出自東北漁獵地帶,多為齊燕物)都脫胎於工具。
用了金屬,貨幣單位也從數量變成了重量。古書提到的賜金多少斤,其實說的是銅;銅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可以被用來製作工具,特別是武器(《國語·齊語》:“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因此賞銅不但是給錢,也是上面信任你不會作亂。一般來說,中國在春秋戰國之際,貿易還很有侷限性,大多數交易都是在當地完成,因此鑄幣行為也都是各個城池自主安排。大多數城池同時有數種貨幣存在,有的貿易特別興旺的地方貨幣種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