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這80元永遠在流動。
但是,每次流動,這筆錢都會少些,因為銀行永遠要留20%作為儲備。比如,我借了80元,把這些錢都吃喝了,此時餐廳老闆等於就多了80元。如果他把這80元存入銀行,那麼銀行扣掉20%的儲備以後,可以再讓64元出來流通。如此類推,最後100元所能產生的效應其實是500元(100+80+64+……)。
因此,銀行裡的貨幣數量的多少,以及貨幣流通的速度直接影響了一個經濟的發展。貨幣越多、流通越快,經濟發展的就越快。反之,貨幣少、流動慢,經濟發展也就緩慢。上述的儲備率就是央行控制銀行貨幣數量的手段之一。如果儲備率設定的高,那麼銀行留著後備的資金也就多,能出去流動的資金也就少了。除了儲備率以外,利率就是調節系統裡貨幣多少的緊箍咒。
而央行調節利率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央行直接改變自己為銀行提供貨幣時收取的利息。這樣的話,如果銀行還想從這筆資金賺取利潤的話,他們也要跟著漲才行。除此以外,央行也可以制定利率,讓銀行必須強制性執行,以此來硬性確定利率。
除此以外,央行還可以透過債券的發售來調控貨幣的多少。比如,現在一個人手中有100元的央行債券,這意味著這100元他借給了央行,央行怎麼用他不管,只要到時候給他利息就好。但如果央行這100元不用出去,那麼這100元就等於退出市場流通,也就無法產生500元的效益了。因此,如果央行希望減少貨幣流通的時候,就可以發售債券,之後把老百姓買債券的錢收起來,這樣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就少了,貨幣就緊縮了。反之,如果央行希望增加貨幣流通,那麼就可以回購債券,用錢把這些債券再買回來。老百姓的債券變成了現金,就又可以開始在銀行系統裡轉圈、錢滾錢了。
當然,這些債券都是有利息的,這就是利率。債券的價格和利率正好是相反的。債券價格漲,利率就低;債券價格跌,利率就漲。只是為什麼呢?假如我現在買了國債,一年後到期,利率10%。這就是說,如果我現在借錢給國家100元,那麼一年後國家會還給我110元。但剛過了一個月,有一個人特別想投資國債,但此時國家已經不再出售國債了。於是,他想從我這裡買,並且出了很高的價格:105元。一聽到這個價格,我自然願意把債券賣給他,因為30天我就多得了5元,比等一年掙10元的投資回報率高多了。但這個人買到我的債券後,最後還要再等11個月,等債券到期。這時國家還是給他110元。但對他來說,利率就不是10%,因為他是用105元掙到了5元,利率只在5%上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市場上債券越受歡迎、價格越高,其利率也就越低。反之,如果我的債券被市場唾棄,但我又想出售,最後95元賣了,那麼接手的人就合適了;他最後用95元掙了110元,利率也就升至了16%左右。有些國家由於信用不好,債券利率高,這其實也是在說它債券的價格低,因為沒有人願意買。
如此一來,央行可以透過發售債券來調節利率。如果央行希望減少貨幣流通而發售債券,那麼等於債券的供應就多了起來,其價格自然下降;債券的價格下降,相當於利率變高了。而如果央行希望增加貨幣而回購債券,那麼債券的需求就多了起來,其價格自然上漲;債券價格上漲,相當於利率變低了。因此,當我們聽說央行要提升利率時,我們就知道央行其實是想減少經濟內流通的貨幣;當央行降低利率時,則是增加經濟內流通的貨幣。而貨幣流通量及利率對貨幣匯率的影響也是一樣。利率低、貨幣流通的多,匯率就低;利率高、貨幣流通的少,匯率就高。
除了利率和發行量以外,貨幣管制也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國家並不執行貨幣管制,因為大家基本上都認為海外投資和貿易非常重要,因此希望資金能夠自由地流入國內。但是,有些國家為了匯率穩定,會限制資金流入國內的途徑,並會因此導致海外投資減少。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貨幣管制會導致貨幣匯率下跌。
匯率戰陣 第九章(1)
***
在三種調控手段中,貿易政策指的是限制進口外國商品的措施以及關稅,也是調控匯率中相對不起眼的一個。這是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透過利率影響匯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資本流動的規模非常大,相比之下,國際貿易額要小的多,影響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貿易政策對匯率變動的影響遠不及利率差異。
按李嘉圖的理論,任何形式的關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