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勵人與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和血腥殘殺,因而出現了大量的管理學難題。中國的歷史證明,只有園丁的管理學,才是正確的管理學。
從秦始皇那裡找不到“合”,秦始皇的“合”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假象。從《三國演義》中也很難找到“合”,因為讀者們很容易被那些戰爭的情節迷惑。如果我們真的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就應該去看一看漢唐的盛世,而不是三國的亂世。因為,真正的管理績效反映在“文景之治”的大漢氣象中,反映在唐詩宋詞的優美生活中。
天下大勢,因為漁夫文化而“分”,因為園丁文化而“合”。因為“分久必合”,所以我們可以很樂觀地看待人類的歷史。因為“合久必分”,所以我們又平添了許多的憂慮。兵荒馬亂的三國,正好是一個從“合”到“分”的歷史時期。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合久必分”的現象呢?
請聽下一講——東漢末年的兩種漁夫。
第六講 東漢末年的兩種漁夫(1)
《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君憶先生認為,所謂“分”與“合”其實是兩種管理績效。“分”則有春秋戰國和三國時期這樣的亂世。“合”則有周、漢、唐、宋這樣的盛世。
那麼,在這些“分”與“合”的背後,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管理學奧秘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一種神秘規律。至於“合”多久必“分”、“分”多久必“合”,在時間上沒有確定性。從春秋戰國到楚漢相爭,“分”了500年。西漢與東漢加在一起,“合”了400年。從黃巾起義到秦瓊賣馬,又“分”了400年。三國歸晉並不是“合”,與秦始皇時期一樣,是一種獨佔。李白斗酒詩百篇的那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麗堂皇的太平盛世,“合”了將近300年。清明上河圖裡的那個宋朝,合了300多年,比唐朝還要長30年。
與歷史學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關的,是管理學中的“治久必亂,亂久必治”。先有管理學中的“治久必亂”,然後有歷史學中“合久必分”。先有管理學中的“亂久必治”,然後有歷史學中“分久必合”。
【成君憶的管理學理念。】
47、先有管理學中的“治久必亂”,然後有歷史學中“合久必分”。先有管理學中的“亂久必治”,然後有歷史學中“分久必合”。
48、所有的歷史都可以作為管理學的案例,讓我們從中尋找到智慧的痕跡。歷史上的三國,其實就是這樣一部管理學的案例。
建立一個社會組織,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就像春天的園林一樣,最初是敏感而又有活力的。時間長了之後,人們往往會失去那種敏感和活力,整個社會組織都會變得麻木不仁。這時候,就會出現各種腐敗現象,也就是管理學中的“治久必亂”。
腐敗現象出現之後,漁夫的管理學就開始大行其道。人們再也不像當年那樣純樸、那樣真誠、那樣樂於助人,而是變得貪婪、自私而又驚恐不安。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換成了彼此之間的勾心鬥角。暴力被美化成英雄主義,陰謀成了戰爭的藝術,地位、財富和權勢成了人們所崇尚、所爭奪、所佔有的目標。這樣就出現了歷史學中的“合久必分”。
所謂“合久必分”,就是中國歷史上常說的“群雄逐鹿”。暴力和權謀開始粉墨登場,並最終演變成軍閥大戰。最黑暗的時期來臨了,人們在極度的驚恐不安中尋找人生的出路。他們從古代聖人的哲言中發現了智慧的亮光,他們開始厭倦爭鬥,開始迴歸愛。這樣,就會出現管理學中的“亂久必治”和歷史學中的“分久必合”。
我曾經和朋友談到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所謂文藝復興,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文化的再生”,或者“文化的新生”。為什麼出現這種“文化的新生”呢?因為人們在黑暗中尋找智慧的亮光,人們在追求著人生的自由,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盡情抒發著愛的天性、愛的感言。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多次出現文化的新生。第一次在先秦,出現了老子、莊子、孔子、墨子、荀子等諸多文化名流,以及像晏嬰、子產這樣優秀的政府官員。那一次文化的新生,為漢朝的繁榮提供了文化的基礎。第二次出現在魏晉南北朝,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發生碰撞,產生了中國佛教文化,為後來的唐朝提供了文化上的平臺。第三次可能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時之間也是群星燦爛,可惜的是,後來爆發了日軍侵華戰爭,從此局勢動盪,國學竟成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