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環境有很濃厚的文學氣氛。文學巨匠福樓拜與莫泊桑的母親是幼時很好的朋友,他們常常一起談論文學方面的問題。
十多歲時,莫泊桑考上了易北特神學院。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名牧師。可是莫泊桑卻沒有當牧師的願望,他在學院上學時因為偷了一個神父的酒喝而被學校開除了。
普法戰爭結束後,莫泊桑服兵役來到巴黎,先後擔任海軍部和文化部的公職。在此期間,他去拜訪了母親的朋友———著名作家福樓拜,併成為福樓拜的正式弟子。
福樓拜以一部《包法利夫人》奠定了自己在文壇的地位,他一直想找一個有培養前途的高足。莫泊桑則一直想找一個德高才高的恩師。兩人在彼此的渴望中相遇,結為師徒也就很自然了。此後在福樓拜的指導下,莫泊桑勤奮寫作。在那漫長的7年過程中,每逢星期日莫泊桑就帶了詩稿、劇本和小說來找福樓拜求教,當面看著恩師怎樣用藍鉛筆修改他的稿子。
在親密的交往中,福樓拜教給莫泊桑一個達到文學成就的三重定理:“觀察,再觀察,再觀察。”1880年,30歲的莫泊桑發表短篇小說《羊脂球》,這部作品受到福樓拜極大的讚賞,從此莫泊桑在法國文壇站穩了腳跟。又過了三年,莫泊桑的《一生》發表,得到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的肯定,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