慼慼。幸好,現在是承平之年,現在大疫得治,不然……不然……”
他打了個酒嗝,沒有將話說完,陸居安聽見,便接上話了:“大人所說的事,可是鄴鎮大疫?”
陸居安先前才和程大昌說起鄴鎮,所以便想到了這個。
程大昌晃晃腦袋,卻擺了擺手,說道:“不是鄴鎮大疫。而是……平城之亂。前朝與大盛的戰爭,也是和疫病相關。沈大人兼虎賁中郎將,想必熟習軍事,那一戰,大人知道嗎?”
說罷,他便看向了沈度,等待回答。他對沈度真的很好奇,這個年輕人,會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嗎?
沈度端起酒杯,呷了一口,才說道 :“程大人所說的,是前朝為了退敵,將疫病之人投到平城,致使平城染疫,最後使得大盛士兵止步那一戰?”
程大昌點點頭,直接拿過酒壺,猛喝了幾口,才繼續問道:“平城一戰,雖然能使大盛退兵,但前朝的無辜百姓也死得更多。沈大人,你覺得前朝的做法,對還是不對呢?如果是你,你又會怎麼做?”
如果是你,你又會怎做?在敵軍已攻破邊界的平城,眼見著就能長驅直入,但退敵無望,守城無望,這時疫病又起,你會怎麼做呢?
在那樣的戰亂年代,前朝官員用疫病之人,用平城全城百姓的死,阻止了大盛的腳步。如果是沈度,又會怎麼做呢?
沈度放下了酒杯,盯著杯裡晃動的液體出神,良久才答道:“我不知道。我沒在那樣的情況下,所以不知道會怎麼做。我只能知道,在現在的情況,我能怎麼做。”
程大昌等人不由自主地停住了喝酒的動作,慢慢挺起了背,想聽聽沈度會怎麼做。現在,已沒了當年的動亂,現在又能怎麼做?
他微微抬頭,看著程大昌等人,復又垂目,聲音很輕:“我願意傾畢生心血,守住大定如今的承平。”
前朝的動亂,如今已經止息。經過無數人將近八十年的努力,才有了今日的承平。這承平來之不易,守住這承平更難。前朝的平城之戰,國朝的永安之戰,他會永遠記得。
記得大定如今的承平,是用寸寸山河血換來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我願用畢生心血,使得大定永無凶年,荊棘無生!
(章外:一更!這一章算是過渡章吧,上次讀者群在討論古代戰爭和人性,我也一直在思考,適逢911,借這章來告訴自己,和平是多麼重要。)(未完待續。。)
ps: 一更!頭疼不已,我會盡量更新。感謝親們的打賞和月票!
381章 王師過處
(二更!)
程大昌聽得呆了過去,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他半眯著眼看向沈度,連酒都醒了不少。
眼前這個年前人,才二十餘,卻能說出“我願意傾畢生心血,守住大定如今的承平。”,再想到沈度在潤州大疫中的舉動,他便無法壓抑心中的震動。
程大昌和鄭時雍的年紀差不多,今年已六十多歲了。他以進士出身受官,從州部起家,累官至今日的三品府尹一職,將近花了四十年的時間。
這四十年來,大定出現了永安之戰和二王之亂,他雖然沒有親歷,但卻深受這些動亂的影響,每至一地任官,他都深刻清楚腳下踩著的大地,不知流淌過多少鮮血,不知埋葬著多少屍骨。
可憐關山萬里道,年年戰骨多秋草,這不僅僅是詩人描寫的詩句,更是大定曾經出現過的真實場景。
但是,不論是過去的年輕熱血,還是現在的年老內斂,他都不曾有這樣的膽量和信念,守住大定承平的膽量和信念。
但眼前這個年輕人有!而且,這些膽量和信念,正在付諸行動。——從這一次潤州大疫就可以看出來。
這……令他沉默不語。
在這樣的年輕人面前,他應說什麼?他能說什麼?
他只能,默默拿過酒壺,給沈度斟了一杯酒,以此來表達他的心情。
隨後,他啞著聲音說道:“你們年紀還輕。並沒有親眼見過戰亂之時是怎樣的,就連本官,也沒有親自去過戰場,但本官見過戰場上活下來計程車兵,見過經歷戰亂大凶的百姓……”
聖人說得沒有錯:王師過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所以兵者兇器,國朝慎用。
他經歷過戰亂,知道承平的難得。但是眼前這個年輕人,怎麼會比他更懂得呢?
沈度安靜地坐著。彷彿沒有注意到程大昌的打量。
其餘兩個人。已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