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覺得有這個可能了,更不用說旁的人了!
朱宣明感到自己水洗都不清了,張妙離開的時候還給了他一個森寒的眼神,他想辯解的話都說不出口了。
就算說得再多,有人相信嗎?有什麼用嗎?
的確沒有什麼用,即使他明裡暗裡壓住這些傳言,卻怎麼都壓不住,反而越來越甚囂塵上。
現在,就連不明白江南銀庫事的百姓們,都能聽到一兩句“太子……”之類的話語,東宮簡直不要太矚目。
裴公輔和鄭時雍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憂心,在嚴令官員不得議論此事的同時,也派出監察御史去望風問故,以止住這股風氣。
他們不知道太子是否與這兩人之死有關,但他們很清楚,這些傳言就是針對太子的。他們擔心再這樣傳下去,太子會人心盡失,到時候局勢就會動盪。
局勢動盪,絕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官員們雖然是嘴上不說了,但眼神交流間,都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對此,裴公輔只能苦笑道:“鄭大人,就算壓住這些官員也無補於,反而會堵住眾口。待皇上回來看到這種情況,會更不悅。”
鄭時雍嘆了一口氣,回道:“裴大人說的是,然此風不可縱,還是要壓一壓的。”
兩位監國大臣對視了一眼,突然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尺璧院內,顧琰聽罷陳三孃的彙報,開口問道:“殺張龜齡的那些人,有線索了嗎?”
陳三娘搖搖頭,回道還沒有。張龜齡遇害一事,太突然了,那些蒙面兇手逃逸得太徹底,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陳通記查無可查。
顧琰眉頭略皺了皺,暗道:沒想到有人下手這麼迅速,我大意了。看來,太子太招人恨了。
秦邑是她殺的,她敢殺了秦邑,就不怕會留下手尾,大理寺和刑部自然查不到什麼。秦邑之死,她還想著牽扯出更多事情的,除了江南銀庫事外,還有旁的。
沒想到,有人動作比她還快,將秦邑與江南銀庫事聯絡在一起,就連張龜齡都殺了。張龜齡一死,秦邑的死因就坐實在江南銀庫事了,也定與太子脫不了干係。
“全力查七皇子府,應該是七皇子做的。只是不知道,除了謝姿外,七皇子背後還有誰。”顧琰這樣說道。
會利用這兩個人之死對付太子的,除了崇德帝的皇子之外,不會有旁的人。二皇子廢了,五皇子有衡看著,一時半會還起不了風雨。那麼,就只剩下七皇子了。
七皇子又在搞風搞雨了,他的傷快養好了吧?
聽了顧琰的吩咐,陳三娘點了點頭,隨後就離開尺璧院,按照顧琰的吩咐去查了。
陳三娘離開之後,顧琰吩咐水綠拿來了紙筆,然後拉拉雜雜地寫些什麼。她在想,七皇子會怎麼對付太子呢?局勢會怎麼發展呢?她要不要加以阻止和推動?
就在謠言鋪滿地的情況下,巡幸江南的崇德帝返回京兆了。
(章外:第一更!)(未完待續。。)
ps: 第一更!感謝書友150123074406527、kssherry、愛聽書的sarah、桑德娜、考拉515的月票,謝謝大家!
523章 帝歸
(第二更!)
中元節前,崇德帝便回到京兆了。帝王從容自若,但隨同的官員們,就不是這樣了。
他們風塵僕僕,個個臉色都不好,特別是戶部和御史臺的官員,簡直是墨黑著臉。
崇德帝這一次巡幸江南,是為觀風問俗、憂勤兆庶,也是為了觀人好惡、用為鑑誡。在離開京兆之前,官員們都想到或會遇到一些不平不法事,正好顯帝王恩威、德敷百姓。
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會遇到江南銀庫這麼大的事,就連事前有所察覺的御史大夫俞恆敬,都沒有想到會這麼嚴重。江南銀庫是國朝兩大庫之一,是大定民生的基礎,與國朝強盛密切相關的所在。現在,竟然出了這樣的事情,實在讓官員們無地自容!
承平有腐,這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像江南銀庫事這麼嚴重、牽涉官員如此多的,在大定幾十年來都極為罕見,更別說是在崇德年間了。
皇上在江南府的時候,只是重罪了江南府某些官員,江南府尹於道遠、杭州刺史楊高已經被奪職下獄,連同江南銀庫主事廖九端等許多人,都被帶回來了京兆,留待大理寺和御史臺一一審查。
這還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的官員,細究起來,整個江南府的官員都沒有幾個不沾身。如此重大的事情,還是皇上巡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