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回到臺灣出版界的天寶年間去了。開臺灣文學出版社風氣之先,還得首推“文星”。60年代初“文星”老闆蕭孟能策劃出版的那套“文星叢刊”,如一陣清風,吹進了臺灣當時正在蠢蠢欲動的知識界。“文星叢刊”那一套精美樸素的袖珍本,是當年臺灣知識分子以及學生們的精神食糧,蕭孟能有心將“文星叢刊”比照日本“巖波文庫”,一直出下去,誰知當局一聲令下,“文星”便被查封了。“文星叢刊”最後一批書是歐陽子、王文興及我自己的三本小說集。我們初次結集出版,剛興沖沖接到“文星”的書,接著“文星”便關門了,那是1967年。用政治力量可以隨便關閉一家有理想又為知識界所推崇的出版社(其實還包括《文星》雜誌及“文星書店”),今天看來是件不可思議的事,當年臺灣的政治對文藝就可以那樣霸道。
“文星”一倒,臺灣的文藝出版界便進入五代十國、群雄並起的局面了。“文星叢刊”成功的例子,的確鼓動了不少雄心勃勃有志於出版的冒險家。當時有兩位曾在“文星”任職的年輕人林秉欽和郭震唐,他們二人湊了幾個股東就開起“仙人掌”出版社來了,完全效法“文星”那一套,出版“仙人掌文庫”,連版本設計也是模仿“文星叢刊”的。林秉欽是印度尼西亞僑生,臺大畢業,人很能幹,善言辭。他找上我要替我出版小說集,我很容易就被他說動了,因為林秉欽還有大志,他要替我經營發行《現代文學》,大概也想學“文星”希望有一本雜誌在手。我正苦於《現文》發行不良,雜誌堆積在臺大外文系辦公室,只好任學生隨手拿去看。有出版社一手包辦,我求之不得,什麼都答應了,於是拿出幾萬塊錢也就入了股。《現文》在“仙人掌”出了三期,余光中主編,果然改頭換面,氣象一新,版面、設計、印刷,樣樣都佳,但是三期出完,“仙人掌”也就倒了,因為擴張太快,週轉不靈,那是1970年。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冠禮——爾雅和隱地(2)
那年夏天我回臺灣正在焦頭爛額處理“仙人掌”倒閉的善後事項。有一天隱地來找我談事情,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跟隱地見面接觸,隱地在1967年編了一本《這一代的小說》,選過我一篇小說,那隻算是神交。那天隱地神色凝重,告訴我原來他也是“仙人掌”的股東之一,入股一萬元,希望我去替他向林秉欽討回來,隱地退役不久,那一萬塊大概是他辛辛苦苦積蓄起來的,當時文化人手上的一萬塊臺幣,真好像天那麼大,我自己為了《現文》那幾萬塊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看隱地說得鄭重,便去向林秉欽說:“隱地的錢,你一定要還給人家。”隱地的股份拿回去了,我的卻拿不回來,林秉欽便將“仙人掌文庫”的版權及存書交了給我做補償,我拖回一卡車的書怎麼辦?乾脆自己辦出版社吧——於是我跟弟弟先敬便創辦了“晨鐘”出版社,出版了一百多本文學書籍,“晨鐘”也就喑啞無聲了。
所以說,隱地對於出版事業,老早就躍躍欲試了的。算起來,“仙人掌”應是他第一次嘗試出版,而且我們還一起懵懵懂懂做了同一家出版社的股東。我不知道隱地從“仙人掌經驗”學到了什麼,但隱地是一個有心人——我想到隱地,就想用有心人去形容他——隱地一直有心要出版好書、有心要編好選集,那幾年他一定在默默準備,有朝一日,自己播種,開創出版事業。“爾雅”是1975年創立的,所以其間也醞釀了五年。
好像是1978年的夏天,隱地請我們到他北投家裡去吃飯,是隱地的母親柯老太太親自下廚做的蘇州菜。隱地幫著張羅,忙得一頭汗,可是臉卻是露著一股遮掩不住的喜悅,因為他的出版社正在抽枝發芽,漸漸成為一梁茁壯的幼木了。那是我頭一次見到“爾雅”,因為出版社就設在隱地北投的家中。
一家出版社能夠生存下來,大概總要靠幾本鎮山之寶支撐的,當然“爾雅”也出版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書。但大家談起來,總稱讚隱地有魄力、有毅力,出版了那麼多的詩選及小說選,這些選集不一定能賣錢,但卻值得出版。有些作家自己有文集,作品還會留下來,但有些作家沒有結集出版,作品很可能就散失掉了。看看《三言》《二拍》《唐詩三百首》這幾本名選集對中國小說及詩歌的流傳曾經產生多大的影響。誰知道,也許有一天,“爾雅”這些詩選、小說選都會變成研究臺灣文學的珍貴材料呢。我有一位大陸學者朋友,專門研究臺灣小說,我就送了一套“爾雅”年度小說選給他,跟他說,看完這套選集,臺灣這三十年來短篇小說的發展,也就有了一個粗略的概念了。“爾雅”居然有勇氣還出版了為數可觀的現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