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3 / 4)

小說:02徐海東 作者:抵制日貨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 頁。)

徐海東果斷地說:“堅決按中央的指示辦!”在這次會議上徐海東被增選為省委常委。他說:“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革命的熱情仍很高,但是,經過國民黨反動派的反覆‘清剿’,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都受到了嚴懲摧殘。參加紅軍的人員迅速減少,而且年齡普遍偏低,有的村莊只有老弱傷殘的群眾,沒有一個適合當兵的。若是以前,紅軍打這麼多勝仗,我們的隊伍絕不會還是三千多人,肯定早發展到一萬多人了。這樣下去,不進行戰略轉移,不利於紅軍主力的發展壯大。所以,我想,選擇新根據地時,除了中央提出的三條外,還應加上當地或者周圍群眾數量多這一條。再說,紅軍的給養也是個重大難題。根據地的村莊,十室九空,土地荒蕪,春耕時種不上田,秋收時被地主團丁搶走,群眾自己也沒吃的。只靠到外線搶敵人的糧,有時要付出巨大代價,還接濟不上,這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將來到新的根據地,一定要想方設法自己生產些糧食,以備急用。”參加會議的人。個個覺得徐海東的一席說得有道理。一個窯工出身,只讀過三年半私熟的虎將徐海東的政治素質和理論分析的能力還真高呀!

吳煥先打趣地說:“我們的老虎軍長成了政治家了!海東同志分析得入木三分。當前敵我力量對比懸殊,鄂豫皖根據地的嚴懲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隨著冬季的到來,還有可能更為嚴峻。在沿邊地區恢復老根據地與一闢新根據地,經過朱堂店和陶家河兩地區的嘗試,成效都不大,都不鞏固。雖然紅二十五軍還能夠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但是本身已不易得到很大發展,難以恢復和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在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紅軍得不到人力物力的補充,將會繼續削弱,而且還有被消滅的可能。現在必須馬上轉移出去,開闢新的根據地,謀求更大的發展。”二十七歲的吳煥先政委以他高超的洞察力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說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會議一致認為:向東、向南、向北都不適宜,向西則比較容易發展。會議決定:⑴省委立即率領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為發展紅軍和建立新根據地而鬥爭;⑵以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的桐柏地區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初步目標;⑶行動中,紅二十五軍對外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⑷留省委常委高敬亭組建紅二十八軍,繼續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武裝鬥爭。

會議最後討論軍隊整編時,徐海東欣然地主動說:“聽說,中央派來的程子華同志,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畢業,參加過廣州暴動和海陸豐鬥爭,領導過大冶兵暴,在中央蘇區當過師長。他文武雙全,比我這‘青山大學’畢業的軍長肯定高明。為了不再讓紅二十五軍軍長!”

“中央派他來是當參謀長的!你就別推了!”省委書記徐寶珊勸道。

“還是讓他當軍長,要不我當副軍長,給他當助手。”徐海東誠懇而堅定地說。

“海東同志的這個提法我同意!”有人說。

最後在徐海東的堅持下,程子華被任命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為副軍長。同時,任命吳煥先為政治委員;鄭位三為政治部主任,郭述申為副主任;戴季英為參謀長。

徐海東異常留戀生他、養他、育他的大別山。自從11日省委作出戰略轉移後的幾天裡,徐海東一有空就獨自站在山頂,想把起伏連綿的山巒、九曲迴轉的溝壑,一一刻在心裡,永不磨滅;想把激烈壯觀的戰鬥、開人子分糧的情景,一一印在頭腦中,作為精神動力;想把純樸善良的人們、情意纏綿的妻子留在記憶裡,以示懷念和慰藉。

大別山、鄂豫皖,這裡的一山一水,一村一灣都是這樣熟悉、這樣親切。我徐海東是大別山的兒子,是鄂豫皖人民的兒子。我不會忘記這裡的!我會永遠記住這裡的!大別山的親人啊!不要難過紅軍還會回來的,我徐海東還會回來的。只是此去征途千萬裡,何日重返難說定。再見吧,大別山!再見吧,鄂豫皖!啊!還有我那徐家窯,那散落在山坡上的房屋,那依山而築的窯孔,那維繫生命的盆盆罐罐,好多年沒再見到了啊!我那劫後餘生的哥嫂叔侄、我那慘死敵人屠刀下的老母及徐家幾十口英靈,我的身子是離你們越走越遠了,但我的心還和你們在一起啊!我的生命屬於黨、屬於革命、屬於紅軍、也永遠屬於您——大別山、鄂豫皖,我的親人們!

徐海東的依戀之情,溢於言表,再加上遠征,任務艱鉅,有時不免有些憂悒不樂,有的在背後悄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