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3 / 4)

小說:歷代遊記選 作者:瘋狂熱線

,或開而離,或合而連,或小者忽然而大,或尖者突然而平。雖終日變幻,皆舒遲而模糊。愚又以為海市雖久,特拙焉而已,又不知有所謂極天下之至巧者焉。

俄又有報者曰:“半洋山復見一城,其中初起一樓,次起一樓。二樓並峙,相離咫尺。複合為一大樓,中留一門,仍復塞焉。其東則起三圓亭,皆重簷三疊,透徹玲瓏。其西則起三假山,皆孤峰特聳,突兀嵯峨。其大樓之東,復起一小樓,漸與大樓相等。其大者則默移於前,小者則潛移於後,殆如王者前宮後寢之制。既而升者沉,起者伏,遂隱而不見。俄而一樓獨大,巍然突起於中;三閣微小,森然環列於左;三屋又小,紛然雜處於右。而前後左右,各起數樓。或行或止,或斷或連,或淡而似遠,或濃而似近,儼如城郭之上,四面八方,各有樓閣之錯綜。已而顯者微,明者晦,復隱而不見。忽一大殿聳起於中,極其尊嚴,不事奇巧,雖迭出而不殊;三方樓端拱於左,皆樓上有樓,其簾箔窗牖,閃爍難言;三團松植立於右,皆松上有松,其葆蓋臺基,形容特異。”愚又以為古今之名畫,秦漢之離宮,人為雖巧,終不足以擬其天成之妙。袁公作而起曰:“斯亦曠特之奇觀,願酌而賀焉。”

未幾,三松之頂,三樓之脊,微有云氣,初如一線,與大殿之脊相連。俄而小者漸大,狹者漸闊,恍然一飛橋,下視三松三樓,皆變為三大橋。柱中涵數洞,昭晰分明,有如蒼龍跨海之勢。既而通者塞,開者閉。忽變為一大臺,又析而為二,破而為三。其中則變為一大宮,如宗廟之正室,其左右則分二小宮,如明堂之傍室。已而繚以垣牆,籠以林樹,環以房屋,又合於一,極天下之大家。既而其垣牆則或高或下;其林木則或聚或分;其房屋則或疏或密;雜居散處,又如一大村落,中有數十餘家,復又混而為一。或望之如磨,又似杯形;或視之若杯,又如盤制。或脊聳而簷長,猶如大廈之相連;或脊縮而簷短,又如屏風之**。或方起一樓,未成而復隱;或復起一閣,既顯而又微。凝滯多而動盪少,亦如勞者欲佚,作者欲息,動極思靜之意。時則日欲將暮,興已半闌,觀者倦而立者疲。僕雖屢更,皆跛倚而臨事。餘乃起曰:“時已久矣,眾皆倦矣。賓主之情,既已盡矣。海市之變,亦已極矣。”命輿將歸。袁公復曰:“海市之變無窮,觀者之興已盡,繼此而萬變迭出,亦未可盡知也。”愚又以為海市雖巧,特見於半洋一山而已。如彼耆老所謂諸山連市,遍海呈奇,又餘所未見而不知者也。

且諸海市似雲而不飛揚,似霧而不不陰晦,似煙似氣,則凝而不散,動而有常。其體則有大小、方圓、長短、廣狹之殊;其用則有屈伸、往來、起伏、離合之異;其變化則有久暫、遲速、死活、濃淡、巧拙之等。雖一時同觀之人,若心志不專,瞻視不定,或見其左,則遺其右;或睹其後,則失其前。故語之以濃者、久者、死者、遲者、拙而粗者,則人之所見皆同;語之以淡者、暫者、活者、速者而精巧者,則人所見各異。誠所謂天開活畫,百巧備藏於中。人皆遠而望之,各隨其所見,而積壓自以為然。如已有所見,已以為然。人已同有所見,人已同以為然,而眾人或以為不然。眾人皆所見,眾人皆以為然,而未見者又或以為不然。已以為然者,已固信之,而人或疑之。人皆以為然者,人固信之,而已或疑之。人已同以為然者,人已固同信之,而眾人或疑之。眾人皆以為然者,眾人固皆信之而未見者又或疑之。眾人皆以為然者,眾人固皆信之而未見者又或疑之。誠乃天下神怪之至,而不可不知者也。將謂有主之者耶?杳杳冥冥之中,誰從而為之,餘回不得而知之也。將謂無主之者耶?奇奇異異之事,何從而有之,餘亦不得而知也。不知而不問焉,則終於不知而已矣。將就知者而問之,神怪之事,對人所不語也,予將孰問歟?近而求諸餘身,將問諸餘心,餘心無言而有知也,將告餘曰:“昆蟲草木,固物也;日月星辰,亦物也,究而極之,其所以為神怪之至,均為造化陰陽之實理,歷萬古而不易者也。”故因以記之。

題記:本文以議論起結。中間描寫觀賞海市的一段,極盡鋪敘排比之能事,騰挪變幻之姿態。作者用通俗的文字,迭出而常見的比喻,把海市蜃樓規模的宏偉壯麗,結構的精緻奇巧,變化的神幻奇詭描繪的淋漓盡致。文章在海市的各種變化之間,都用作者的觀感和心理活動作承上啟下的過渡。末段議論受柳宗元《小石城山記》的影響,但過於冗長。作者雖不能正確解釋各種海市的變化的原因,但他關於人們所見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的議論,以及他把神怪之至的現象,歸之於物質的變化,認為這是歷萬古而不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