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2 / 4)

小說:帝國崛起 作者:風格1

。大清政權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漢化很深,普遍主張子承父業,反對兄終弟及。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鑲黃、正黃二旗的圖賴、索尼、圖爾格、伊爾登等大臣,堅定主張擁立豪格;而多爾袞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弟豫親王多鐸以及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等所屬的兩白旗,則擁戴多爾袞。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

而豪格作為皇長子,似乎比多爾袞更具人脈和優勢。因為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不睦。因此,兩黃旗的八位重臣極力反對多爾袞繼位。

雙方活動頻繁,氣氛日益緊張,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圖爾格下令其親兵弓上弦、刀出鞘,護住家門,以防萬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

歷史上,在我國古代遊牧漁獵部族中,許多分裂、仇殺與消亡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發生的。主事的多爾袞若利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對,其後果難以預料。很有可能像我國曆史上那些迅猛崛起的遊牧漁獵部族國家一樣,經過反覆自相殘殺之後,又迅速地煙消雲散在那廣闊無邊的山野大漠之中。

於是,8月14日,皇太極死後第5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兩派再次發生爭執,大臣們有的佩劍上前,氣氛緊張。豪格憤而退出推選,想以退為進。多爾袞為免遭內訌,緩和矛盾,當機立斷表態說:我也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9子福臨為帝。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舉行過冠禮之後,我們即行歸政。

多爾袞的折中方案,出人所料,也令擁立皇子繼位的大臣們無話可說。

因為福臨是隻有6歲的小皇帝,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后孝莊遂成為人們關注的物件,特別是二人關係引起諸多遐想和猜測,生髮出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其共同話題,就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太后何以下嫁”。

當時立了皇子,兩黃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卻又說不出口。多爾袞以退為進,作為輔政王,成了實際的掌權者。這個妥協方案遂為各方所接受。

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後來的事實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髮生的唯一有效途徑。

多爾袞任攝政王統理國政,他憑其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把大清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大清國勢日益強盛。時刻在準備著謀取中原。

就在八旗貴族因為內部矛盾爭吵不休的時候,明朝已是內外交困,無力抵禦。公元1644 年春,李自成農民軍和清軍一南一北,都在距明朝政治中心北京數百里之遙的地方窺視,究竟誰能逐鹿得手呢?

歷史的天平最初是向農民軍傾斜的。

鐵騎入關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這一年相繼出現了三個年號:崇禎十七年、永昌元年、順治元年。城頭變幻大王旗,北京這座千年古都,一年之內,紫禁城的龍椅上先後坐了三個皇帝。

李自成春節之後率40多萬大軍出陝西,一路望風披靡。凱旋入京,明崇禎帝自殺。李自成一面出榜安民,一面嚴懲明朝的皇親國戚、貪官汙吏,大肆抄沒家產,充作軍餉。吳襄也在抄沒之列,當李自成得知吳襄乃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之父時,便讓吳襄寫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猶豫不決,決定先帶兵入京視情況而定。在路上,碰到從北京逃出來的人,吳三桂一打聽,得知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據為己有,不禁衝冠一怒。立即退守山海關,令全軍將士白盔白甲,誓言為君父報仇。李自成得知吳三桂不肯歸順農民軍,便親自率領20萬大軍,征討吳三桂。吳三桂連忙寫信給關外的清軍,向清借兵,表示如清兵支援,則“將裂土以酬”。

早有問鼎中原之志的多爾袞,一接來書,大喜過望。馬上寫信給吳三桂,答應出兵,並許諾他降清可以封王。

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吳三桂降清,使得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清朝一邊傾斜。

4月4日,即吳三桂剛剛叛歸山海關之時,內院大學士范文程即上書多爾袞,認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與明朝爭,實與流寇爭也”。主張立即出兵進取中原。他提出,“戰必勝,攻必取,賊不如我;順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搶掠政策,“嚴禁軍卒,秋毫無犯”。即不僅在戰略上改變得城不守之策,在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