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1 / 4)

小說:帝國崛起 作者:風格1

雖然儒家文化在党項部落居於支配地位,但党項族的社會航船究竟駛向何方,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這種爭論在党項族貴族內部持續了幾十年。在元昊還是太子時,就對他父親依附宋朝的策略不以為然,主張背宋自立,與宋遼爭霸天下。而李德明則主張維護與宋朝早已形成的貢賜制度。因此,在其父李德明死後,元昊一繼位,就立即改變了父親的親宋政策,主張“沿武重法”,以達到“為帝圖皇”的目的。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以喚醒党項族沉睡已久的民族意識。

如果說,李繼遷保持了党項族的獨立和政權割據的話,那麼,元昊則為西夏國的建立和強盛做好了一切必要的物質和心理準備。

首先,他下達禿髮令,即恢復党項族原有的傳統髮式,禁止以漢人風俗結髮。他自己則身體力行,首先自禿其發,為民榜樣,限境內民眾三日內必須禿髮,否則格殺勿論;廢除唐宋朝廷所賜的李姓和趙姓,恢復党項姓“嵬名氏”。廢宋朝所封西平王稱號,自稱“兀卒”,“兀卒”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表示和趙宋皇帝所稱“黃天子”相對等,二者為兄弟之幫,抗衡之意相當明顯。去除宋朝明道年號,自建年號顯道,後屢有更改。1034年,改年號為開運、廣運;1036年,又改為大慶等。

其次,改變服飾,以白色、紫色和青綠色,來區分貴賤等級;在禮樂方面,改變唐宋以來的繁文縟節,把祭祀的九拜改為三拜,音樂的五音改為一音,並令今後“國中悉用胡禮”。一切刪繁就簡,以體現“忠實為先,戰鬥為事”的原則。

西夏建國(2)

再次,教民以功利,以喚起党項族人泯滅已久的虎狼之心。

元昊又令謨寧令野利仁榮,依照漢字,創制西夏文字12卷。規定境內凡行文、紀事等都必須實用蕃書,頒令尊蕃書為“國字”,與漢字並列。設立國字院和漢字院,國家除在境內推廣實用外,主要也用於對吐蕃、回鶻以及西域各民族的交往,漢字則主要用於對宋朝的文書來往。又建立蕃學,用西夏文翻譯儒家經典,教授貴族子弟學習,考試優勝者,授予官職,實際上是宋朝科舉制的翻版。

雖然元昊極力主張去中國化,但儒家文化的巨大影響,使元昊不得不從漢文明中汲取養料,藉以推動党項民族文化的發展。為了做立國的準備,元昊又升興州為興慶府,大興土木,擴建殿宇。另外,元昊還參照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党項的官制,徹底廢除世襲制,並於宋明道二年(1033年)設官分職。由於党項境內有大量的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元昊在設定官職時亦因時制宜,在設定漢官的同時又設定党項官。一切皆依漢制,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御史臺等,中書、樞密以下設有三司、翊衛司、官計司、農田司、群牧司、開封府(又稱興慶府)、飛龍苑、文思院、蕃學、漢學等機構。地方行政機構也仿照宋制,設府、州、縣三級。大慶二年(1037年),元昊為籌劃登基,又將中央機構增至16司,官員由蕃、漢分任。由此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兩套並行並列的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而政權的基礎就是軍隊,元昊對夏國的兵役制進行了根本的變革,國家設立常規軍隊,擒生軍和侍衛軍,待遇優厚。不但鞏固了皇權,提高了對外作戰能力,對內也使得各部落首領從此失去抗衡之力。擒生軍是夏軍的精銳部隊,顧名思義,就是在作戰中負責擄掠生口,充做奴隸,使得夏國的奴隸數量極具膨脹,促進了夏國社會的進一步轉型。另外,在夏軍中還設定有火炮營,稱潑喜達軍,負責攻堅。侍衛軍在豪門子弟中選拔,以侍衛皇室為主。還仿宋朝的軍事建制,劃全國的軍事防備為左右兩廂,分設12個監軍司,每一監軍司都由規定的駐地,由部落首領統率各部落兵駐防,形成拱衛政權的地方駐軍。夏國的地方軍共50萬人,主要由騎兵和步兵組成,全民皆兵,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每一監軍司下設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各一員,由貴族豪右擔任,其它指揮使、散練使等則由一般的党項人和漢人充任。這樣,夏國不但形成了完備的軍事體制,而且全國的軍事防禦也固若金湯。

元昊完成稱帝的一系列部署後,遂於夏大慶三年、宋寶應元年(1038年)10月,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正式建立政權,立國號為“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尊母親衛慕氏為惠慈敦愛皇太后,封妻野利氏為憲成皇后,子寧明為皇太子,其它也都有封。

大夏國從此正式馳騁縱橫於中國歷史的舞臺上,譜寫出了一曲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