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別了。
我的心在這裡找到了真正的家。
巴金說:“我相信,他這個只想別人、不想自己的四十二歲的窮教師在這裡總可以得到永久的安息了。”
沒有想到,“*”爆發,巴金被關進“牛棚”,虹橋公墓給砸毀。墓碑搬光,屍骨遍地,李堯林哪裡還能找到他的“真正的家”?
我從俄羅斯岡察羅夫的墓碑聯想到李堯林墓碑上的碑文。一個是外國作家訪問上海,一個是中國翻譯家遺骨埋葬於上海,而使兩者相隔百年聯絡在一起的是文學。
2007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落葉歸根
——伊·屠格涅夫(1818—1883)
我終於來到伊凡·屠格涅夫的墓前。這條路我走了半個多世紀。
屠格涅夫是我學習文學翻譯的始點。當我讀了這位俄羅斯作家的散文詩原作時,它淒涼的情調很適合我未老先衰的心境。我試譯了幾首,寄給本市的日報,幾天後,《曾是多麼美多麼鮮的一些玫瑰》見了報,我第一次體會到意外的喜悅。那年我十七歲,生活在敵偽統治下的哈爾濱。從那時起,我開始了學譯的生涯。
1996年早春時節,我和朋友來到彼得堡,作了不到兩天的訪問,專程去了文人公墓。
彼得堡文人公墓又名沃爾科沃公墓,始建於1861年,到現在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裡埋葬著我們熟悉的很多俄羅斯知名作家與藝術家,屠格涅夫的墓也在這裡。
屠格涅夫生平最後二十年長期居住在西歐。他在國外有很多作家、藝術家朋友。法國女歌唱家維亞爾多的家是他常居住的地方。屠格涅夫是最早被介紹到歐洲並贏得外國同行敬佩的俄羅斯作家。他的文學作品、他的人格魅力都征服了歐洲眾多同行。
他愛法國,更愛自己的祖國。他的作品無一不充滿對祖國的懷戀。他最後一次回國是1880年,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普希金紀念雕像揭幕典禮。兩年以後,他的脊椎癌病發,終於不治,客死異邦。
我出席過我國外國文學界在廈門舉行的紀念屠格涅夫逝世百週年研討會,聽到很多同行精彩的發言。
我曾向許多前輩和同輩請教過有關屠格涅夫的問題。我也聆聽過巴金老人談及中國知識分子對屠格涅夫深感興趣的原因。
我翻譯屠格涅夫傳記期間,巴老在寫給我的信中對屠格涅夫有過這樣一段評論:“……他很有才華。我寫小說受他影響不小。但他這個人有相當多的地主老爺的氣味,晚年生活寂寞而且痛苦,頗似他所描寫的‘多餘人’。”(見1982年1月18日信)
屠格涅夫死於巴黎近郊布熱瓦里,遺體運回彼得堡,落葉歸根,安葬於沃爾科沃公墓。
一座絳紅色的拋光大理石臺,上邊刻著屠格涅夫的姓名與生卒年代。臺頭處立著一座碑,碑的頂端是屠格涅夫胸像,胸像作者是女雕刻家約瑟芬娜·波倫斯卡婭。屠格涅夫在這座墓裡已經安息一個多世紀了。
上午的太陽從背後射向屠格涅夫雕像,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可是他的生平一幕幕地時隱時現地浮現在我的眼前。我想起當年他的祖國人民為他舉行的盛大葬禮的描寫。
1883年10月9日上午11時。細雨濛濛。載著屠格涅夫遺體的火車徐徐開進首都的華沙火車站,那裡早已集聚了無數的迎靈人。
正午12時,天空突然放晴。屠格涅夫的棺廓抬上靈車,靈車向沃爾科沃公墓慢慢開去,成千上萬的花圈,用鮮花扎的、用絲綢做的、用陶瓷燒的、用銀絲編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多達數萬。俄羅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為一位作家有這麼多人前來送葬。
沃爾科沃公墓當時還相當空曠。根據屠格涅夫的遺願他被安葬在伯林斯基墓附近,以示他對這位評論家的感念。六年以後,另一位大作家薩爾蒂科夫…謝德林逝世。薩爾蒂科夫又在遺願中表示希望能將自己的遺體安葬在屠格涅夫的身旁。就這樣,在這個公墓裡出現了一片文人墓,成為後人瞻仰的聖地。
墓啊,你讓人產生多少聯想,甚至使我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代……
1996
想喝一口中國江河的水
——鮑·拉夫列尼約夫(1892—1959)
如果蘇聯小說《第四十一》不譯成漢文,不改編成話劇,不繪成連環畫等種種形式的作品在我國傳播,小說的作者的姓名可能不會為我國讀者所熟悉。《第四十一》的作者是俄羅斯作家鮑·拉夫列尼約夫,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