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嬗變 作者:水王

德國統一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科爾歡呼條約簽字之日就是“一個自由和統一的德國誕生之時”。

徐:您如何看待*德國發生的劇變和兩德實現統一這一重大事件?

梅: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這是在特定的內外條件下,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從表面上看,先由蘇、美、英、法四大國加東、西德透過談判達成協議,而後東德根據1990年8月31日兩德簽訂的《統一條約》宣佈加入西德《基本法》適用範圍。但就其實質而言,是西德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大氣候有利於西方的總形勢下,利用東德內部的政治經濟危機和*,藉助當時蘇聯領導層的決定性作用,以及美國布什政府的大力支援,用“和平手段”兼併了東德。

徐:看來兩德能夠實現統一,是兩德內部的小氣候和以蘇、美、英、法為代表的國際大氣候共同作用的結果。

梅:是的。1990年3月18日*德國人民議院舉行的大選,被人們稱為“科爾的勝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大選的過程中,聯邦德國透過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政黨、組織介入了選舉,其中科爾總理就曾六次親臨*德國,參加競選*聲援“德國聯盟”並且明確表示只有“德國聯盟”上臺,聯邦德國政府才能大規模援助*德國,並許諾建立兩德貨幣聯盟、兩德馬克等值兌換等。而“德國聯盟”是由基督教*聯盟、“*覺醒”和德國社會聯盟三黨聯合組成的,受到聯邦德國政府支援。“德國聯盟”在大選中獲勝,科爾的支援功不可沒。

談到國際大氣候,我認為主要得從“2十4方案”談起。1990年2月13日,蘇、美、英、法和兩個德國的外長在加拿大渥太華就德國統一問題制訂了一個“2十4方案”,這個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在*德國舉行大選後,先討論解決有關德國統一的“內部問題”,之後由兩個德國和蘇、美、英、法四大國討論解決包括鄰國安全在內的有關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5月5日,首次“2十4”外長會議在波恩舉行,會議確定了“2十4”會談的目標,制定瞭解決兩德實現統一的“外部問題”時間表。此後,在柏林、巴黎、莫斯科分別進行了第二輪、第三輪、第四輪等“2十4”會議。而兩德《國家條約》的簽訂則表明兩個德國之間的“內部問題”可以解決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德國有形與無形——柏林牆倒塌的前後(3)

就這樣,從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到1990年10月3日,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兩個原本對立的德國出人意料地實現了統一。

徐:剛才您說德國統一社會黨失去執政地位,進而兩德實現統一,蘇聯領導層起了決定性作用。我們都知道,東歐社會主義都帶有深刻的“蘇聯烙印”,可以說,蘇聯的政策變化是*德國統一社會黨喪失政權重要的外部因素,沒有蘇聯和美、英、法四大國協調一致,兩德統一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

梅:20世紀80年代末東西方關係趨於緩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新思維”,使蘇聯的內政外交政策出現了質的變化。對於*德國,戈爾巴喬夫不斷要求其改革,並且警告說:“過於遲緩,必受生活懲罰。”受戈爾巴喬夫的鼓動,*德國人民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0月7日恰逢*德國國慶日,這一天,在*德國社會*黨等反對派的組織下,幾個主要城市爆發了要“*、自由和*”的大規模示威活動,而11月4日在東柏林發生了*德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示威,有50萬人參加,局勢越來越不可控制。

徐:在一這種情勢下,1989年11月28日科爾丟擲了促進兩德統一的十點計劃。主要內容是,聯邦德國向*德國提供物資幫助,促進兩國交往,先發展邦聯結構,再實現聯邦目標,儘快使德國人民在自由自決的情況下實現統一。這個計劃公佈前,曾向美國總統老布什作了通報,但參與執政的自民黨主席、外長根舍卻不知道。請您談談當時的情況。

梅:開始時西方大國對科爾提出的計劃大感震驚,因為它們各有自己的盤算。英國的政策是要維護歐洲大陸的均勢,撒切爾夫人曾說,德國統一不完全是德國人民自己的事,應在東歐經濟和政治改革完成之後。法國則擔心“俾斯麥時代在歐洲重現”,德國崛起將會動搖它在歐洲的主導地位。所以,密特朗在莫斯科與戈爾巴喬夫會晤時,就聲稱德國的統一“為時過早”。美國認為德國統一可使*德國加入西方陣營,加速華沙條約解體,卻又擔心北約面臨軍事戰略調整動搖美國在戰略聯盟中的領導地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