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傷拳雖然反噬嚴重,但是不得不承認它的威力就是大。尤其是在歐洲各國紛紛推波助瀾的情況下,爆發出來的威力就更大了。
西伯利亞鐵路中斷,俄國遠東大好局勢化作流水;中亞鐵路被切斷,聯盟在印度的攻勢被打斷。
俄羅斯帝國內亂爆發,沙皇政府自顧不暇,根本就顧不上前線俄軍。
遠東的俄軍夠不著,但是中亞地區的俄軍,作為盟友卻不能看著他們餓肚子,尤其是聯軍已經成功會師。
幸好印度足夠富庶,可以就地獲得一部分物資作為補給,要不然弗朗茨只能下令撤軍。
現在雖然沒有撤軍,但一時半會兒也別想發起進攻了。突然多出了八十萬張嘴,擠佔了聯軍大量的運力。
不僅印度戰場受到影響,就連“海獅計劃”的進度,都被拖延了。
歐洲大陸都亂了,法蘭西又如何能夠安穩?沒有鬧出大亂子,那是因為盟軍要登陸英倫三島,暫住在法蘭西境內。
百萬大軍雲集,再大的亂子也能夠被撲滅下去。連續幾次叛亂失敗後,革命黨也不玩武裝起義了,轉而搞起了罷工運動。
受大罷工影響,法國境內的鐵路一度中斷,為了穩定後方,聯軍不得不先滅後院的火。
歐洲大陸這麼大點兒地方,各國間聯絡的非常緊密,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
要穩定後院,不光是要幫助法國政府穩定局勢,同時還要幫助其它盟國穩定局勢。
比如說:幫助葡萄牙國王復辟。
儘管共和黨也表示加入聯盟繼續對英作戰,但是在這個時間點搞事情,就是聯盟的敵人,沒有絲毫商量餘地的那種。
盟友嘛,自然要互相幫助。除了法葡是盟軍親自下場外,剩下的都是各國政府自發行動。
這個幫助究竟是起到了正面作用,還是反面作用,就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了。
反正在弗朗茨看來,要是沒有盟友的無私奉獻,歐洲的這場動亂,最多隻有現在的三分之一。
沒有什麼好指責的,政治本來就是如此。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即便是被拉倒了一個聯盟,也不等於矛盾不存在了。
機會送上門來了,不下黑手才有問題。反正都是由英國人背鍋,完全沒必要客氣。
誰的敵人多,這個時候就是最直觀的體現。沒有任何意外,從東亂到西、從南亂到的俄羅斯帝國,以絕對優勢登上了被坑榜榜首。
聯盟內部鬧得兇,維也納政府卻視若罔聞。不是弗朗茨不想作為,實在是自家也參與了進去,說起話來沒有底氣。
反正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收手都來不及了。和稀泥、甩鍋給英國人,維護聯盟的內部團結,對大家都有好處。
鬧就鬧吧,英吉利海峽之戰後的大英帝國,已經是“家中枯冢”,晚點兒收拾也無妨。
外面鬧得再歡,只要神羅內部沒有發生動亂,弗朗茨就可以坐觀天下風雲。
利益是永恆的動力,眼瞅著就要把英國人拉下馬換自家上位,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可謂是空前團結。
看看搞事情的最終結局就知道了。漢諾威的反戰運動,才剛剛拉開序幕,就被邦國政府給鎮壓了。
不列顛在當地的影響力,倒底還是沒能大過利益。為了自身的利益,漢諾威貴族、軍方、資產階級主戰立場都非常的堅定。
即便是親英派,現在也想要幹翻英國人,好繼承大英帝國的豐厚遺產。
反戰,不光斷了大家的財路,更是在斷大家的未來。
阻道之仇,不共戴天。
在這種背景下,反戰自然不會有好結果。
事實也是如此,號召全民反戰的專家學者剛喊了幾嗓子口號,就被冠上了“英國間諜的罪名”。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亂世用重典,得罪了所有的利益集團,就算能夠撿條命,也甭指望還有未來。
相比之下,普魯士的反俄份子就要幸福得多,僅僅只是受到了警告。
反俄運動在普魯士,已經延續了數十年,早就成為了居民日常活動之一。
到了特定日子,民間每年都要搞遊行。現在只不過提前了幾天,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大事。
表面上來看沒有什麼影響,可政治上的影響大得去了。反俄份子沒有被處理,落到外界眼中就是一個“維也納政府反俄”的政治訊號。
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家敢毫不顧忌的向俄羅斯帝國下黑手,也是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