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
“奧地利人這是吃定我們不敢……”
話到了嘴邊,尼古拉二世又咽了回去。沒有辦法,現在的沙皇政府是真的不敢撕毀盟約。
有盟約在還有約束,維也納政府最多暗地裡搞小動作,明面上不會針對俄羅斯帝國。
一旦沒有了盟約,那就不僅僅只是限制戰略物資供應,而是正大光明的支援獨立運動。
“肢解俄羅斯帝國”,這是歐洲政治家們共同的夢想,維也納自然也不會例外。
本來國內的叛軍就夠麻煩了,要是再有世界霸主站臺,接下來的局勢就更加難以收拾了。
尼古拉二世的戰略眼光不咋地,可是對政治遊戲規則還是嫻熟於心,知道怎麼利用規則對俄羅斯帝國最有利。
“罷了,既然奧地利人推脫,這些涉外實務暫且擱置。等我們緩過這口氣,再找機會和他們清算。
作為盟友,我們向他們求援,維也納政府總不至於沒有表示吧?”
不忍不行,毛熊雖然習慣了“莽”,並不等於他們就不會“隱忍”。
眼下暗算俄羅斯的國家這麼多,明顯是沙皇政府犯了眾怒,縱使維也納政府願意支援他們,實際上也幹不了什麼。
對維也納政府來說,俄國是盟友歐洲各國同樣是盟友,既然是發生在盟友間的內鬥,那就只能和稀泥了。
尼古拉二世也沒有幻想著維也納政府能夠拿各國怎麼樣,主要是希望各國解除物資“禁運”。
現在沒有達成目的,那就退而求其次,直接向維也納政府尋求幫助好了。
盟友之間有幫助義務,雖然請神羅出兵鎮壓叛亂有點兒丟臉,可是和儘快穩定局勢相比,面子真的不算什麼。
外交大臣米哈伊羅維奇:“維也納政府同意向我們提供三萬條步槍、一千挺機槍、五百門火炮、一百輛坦克的武器援助。
至於出兵鎮壓叛亂的要求,則被他們以:不干涉盟友內政為由給拒絕了。
不過他們承諾,會保障印度前線我軍的後勤供應。等世界大戰一結束,立即就恢復物資出口。”
武器援助不少,唯獨漏了彈藥。光有武器裝備,沒有足夠的彈藥,到了士兵手中那就是燒火棍。
如果再無良一點兒,將交付時間延長那麼一點點,或者是在交付地點上做文章,恐怕連燒火棍都拿不到。
比如說:提供給印度前線的俄軍。
“不干涉內政”,聽起來似乎不錯,體現了維也納政府尊重盟友主權。問題是既然不干涉內政,那還提供武器裝備幹嘛?
最坑的還是作為中央政府,維也納政府居然沒有管好下面的小弟。這次支援波蘭獨立運動的主力,就是普魯士王國。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普魯士第一次幹這種事了。自從普魯士回到神聖羅馬帝國之後,就變得有恃無恐起來。
從最初暗中和波蘭獨立組織來往,發展到了後期,更是正大光明的收留“普波聯合王國餘孽”。
現在的波蘭叛軍,中上層軍官全部的都在普魯士軍中服過役,基層軍官也有過半出身普魯士軍隊。
現在的華沙混戰,與其說是波蘭人在鬧獨立,還不如說是普俄戰爭的延續。
這背後要是沒有維也納政府的默許,普魯士王國憑什麼敢玩這麼大?
如果說普波有歷史淵源,柏林支援波蘭獨立運動也勉強說得過去;可是支援立陶宛獨立運動,又算什麼事?
出錢、出人、出力,這些都是有成本的。不是大家看不起普魯士王國,以柏林政府的家底,真玩不起這樣的大手筆。
搞事情的不光是普魯士王國,還有支援芬蘭獨立運動的瑞典、支援保加利亞獨立運動的希臘、支援烏克蘭獨立運動的……
一樁樁一件件,背後無不指向維也納政府。以目前的國際局勢,能夠策動各國一起對俄羅斯帝國下黑手的除了神聖羅馬帝國,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了。
明知道幕後黑手是誰,尼古拉二世還向維也納政府求援,本質上就在釋放一個政治訊號:我們玩不起了,承認你是世界老大,別再折騰小弟了。
怎奈政治不是遊戲,低頭認輸也不等於結束。維也納政府給出的回應,並不能沙皇政府滿意。
這次世界大戰可是最後一次瓜分世界,除非是神聖羅馬帝國墜落,要不然再也別想第二次了。
等世界大戰結束,才恢復對俄戰略物資出口,差不多就是明說:這次瓜分世界和俄羅斯帝國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