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非常有威脅性的。
如果是平常時期,這自然不是問題。只要獲得的戰績足夠大,付出些許損失也是值得的。
現在的情況例外,蘇伊士運河已經中斷,在未來至少半年內,我們都很難從國內獲得補充。
我們手中的戰機,現在是損耗一架就少一架。航母編隊的現役戰機加儲備戰機,一共也就三百來架。
看似我們的飛機更多,但是航母戰機以轟炸機為主,真正的戰鬥機數量非常少。
一旦戰鬥打響,駐紮在周邊地區的英國空軍,也會進行增援。
拿寶貴的航母戰機和敵人兌子,究竟值不值得,我們現在必須要進行重新審視。”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甭管航母編隊中的戰機效能有多麼優越,可轟炸機畢竟是轟炸機,遇上了專門的戰鬥機還是要涼涼。
再加上敵人密集的防空火力,金蘭灣分明就是一處龍潭虎穴。如果突襲失敗變成了強攻,航母編隊能不能撐住,尚且是一個未知數。
萬一損失慘重,那麼一波流之後,維也納政府重金打造的航母編隊就廢了。
要知道這玩意兒是用來對付敵人軍艦的,可不是用來打空戰的。真要在空中進行廝殺對決,那是空軍的業務範疇。
參謀長埃貝特·谷波斯特拉:“司令官閣下,國內給我們的任務是搞破壞,儘可能減少遠東的物資流入英倫三島。
和幅員遼闊的帝國相比,英倫三島實在是太小了。一旦離開了外界的物資,戰爭潛力立即就會大損。
在這種背景下,要著急尋求決戰的是英國人才對。我們只要堵住了馬六甲海峽,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至於怎麼解決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問題,那就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了。只要穩住了局面,後面慢慢尋求機會就是了。”
保守、刻板?
不,這是理性。
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神聖羅馬帝國想要贏得這場戰爭,首先要乾的就是切斷英倫三島的物資供應。
只要實現了這個戰略目標,其它區域性戰場上的成敗,總體上來說並不重要。
全部都是在為這場戰爭服務,絕對沒有慫的意思,最多隻是尊從本心。
海軍少將戴維森:“參謀長,說得不錯。現在著急決戰的是英國人,如果他們遲遲不動,我們就先拿下新加坡,鎖住馬六甲海峽。
與此同時,破交戰爭也必須要進快發動起來。遍佈南洋的殖民地,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一旦將這個優勢發揮了出來,英國人再想把遠東地區的物資運送到英倫三島,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真要是出現了這種局面,為了保障海岸線的暢通,英國人的遠東艦隊想不出來和我們決戰都不行。”
被動和主動非常重要,不光意味著話語權,更重要的是能夠影響決戰地點的選擇。
在自己的家門口打,總比勞師遠征去別人家門口打更具備優勢。要是運氣好,空軍都可以出來湊個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