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優勢,俄羅斯帝國的勝算非常大。
可惜,戰爭從來都不是光看人多、人少的問題。伴隨著戰爭的推移,局勢漸漸向不利的一方面發展。
放下了手中的電報,尼古拉二世冷漠的說道:“庫羅帕特金中將來電,遠東地區戰略物資告急。
按照目前的戰場消耗速度和物資補充速度計算,我們囤積在遠東地區的物資,最多再過半年時間就會全部耗光。
西伯利亞鐵路進行到了那一步,能不能趕在物資耗光前通車?”
現代化戰爭,打得就是後勤。裝備越是先進,火力越是強大,對後勤的依賴度就越高。
相對於原時空來說,俄軍的裝備明顯要先進的多,相應的對後勤要求也要高得多。
猶豫事先沒有想到,日本人敢不宣而戰,沙皇政府在遠東地區囤積的戰略物資嚴重不足。
這還是在全力防守的情況下,若是主動進攻,物資消耗量那就更大了。
在國內盡力補充的情況下,都只能支撐半年時間,顯然庫存物資數量已經到了危險線。
戰爭進行到了現在,三個月躍馬東京的口號,自然沒有人繼續喊了。
事實已經證明日本人不是軟腳蝦,明眼人都知道,半年時間內根本就不可能結束戰爭。
謝爾蓋·維特首相:“我們已經盡全力搶工期了,但是想要在半年時間內通車,還是存在著重重困難。
主要是氣候問題,西伯利亞的氣候實在是惡劣了。
現在這個季節,還可以勉強晝夜連續施工,一旦到了冬天很多地方連最基礎的施工條件都不具備。”
不是推諉,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確實不適合鐵路施工。
就算是不把法國勞工的性命當一回事,可是鐵路最基本的質量,還是必須要考慮的。
不奢求像普通鐵路那樣,能夠使用幾十年,但起碼也要能夠支撐打完這場戰爭吧?
這麼低的要求,同樣是不容易滿足的。不光是工藝上要準確,就連對材料的要求也很高。
別的不說,鐵軌、枕木都必須要抗凍型的。要不然零下五六十度的超低溫,普通的軌道可扛不住。
……(為了全勤,先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