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存在於小說中。
現實之中,真要是得罪人都直接趕回家了,怎麼可能給你留下東山再起的機會。
殖民地的條件雖然不好,但卻是謀取軍功的好地方。專門過來鍍金的貴族子弟都不少,怎麼可能把機會給敵人?
原時空拿破崙四世和英國王室聯姻,結婚前跑到殖民地鍍金過程中運氣不好領了盒飯。
有能力指揮幾萬大軍的都是高階人才,在不列顛那也是寶貝,混得再怎麼差,也不可能屈尊到開普敦當殖民地服役。
現在的南非,還沒有耀眼的光環。在金礦被發現前,這裡也就是一片普通的殖民地。
弗裡德曼少將雖然有些討厭,能力還是及格的,至少要比其他人要強一些。德爾福總督不可能換一個酒囊飯袋上去,那是在坑自己。
讓國內派人過來能力怎麼樣姑且不論,單是時間就來不及了。這次戰爭打得就是時間,要是拖上三五個月,最後就變成了消耗戰。
到時候雙方就要拼人力、財力,拼財力或許英國人不慫,拼人力那就難說了。
只要是死上幾萬人,他可沒有辦法和國內的民眾交代。要知道他們的敵人是“布林共和國”,進攻一個彈丸小國,就付出那樣的代價,不想上軍事法庭都難。
弗裡德曼少將急忙回答道:“總督閣下,情況超出了預計,沒有想到奧地利人會那麼無恥,冒充布林共和國軍隊和我們作戰。
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投入力度有多大,光眼前的敵人就有三萬,我們能夠擊敗他們都非常不容易了。如果敵人繼續增兵,恐怕最後結局就難以預料了。”
這個推卸責任的答案,令德爾福總督非常不滿。不過他也沒有說什麼,大家現在都是一條船上的人。
先誇大敵人是實力總是沒錯的,打贏了大家的戰功更加顯赫,打輸了那是敵人太強大,非戰之罪。
德爾福總督面不改色的說道:“沒錯,奧地利人太無恥了,居然冒充布林共和國軍隊參戰,我們必須要粉碎他們的陰謀。
凱奇,立即給倫敦發電求援,說明我們所面臨的困難,讓外交部向奧地利抗議。”
如果不是怕資料太大,容易引發外界的懷疑,德爾福總督不介意把敵軍人數再擴大一倍。
至於讓外交部抗議,那都是說笑的。這種事情維也納政府根本就不可能承認,布林人的政府都落入了奧地利手中,他們主動承擔全部責任的。
不管怎麼說,只要布林共和國一口咬定那就他們自己的軍隊,這場官司就打不下去。
除非是抓到了大魚,不過這種可能性為零。指揮這次戰爭的奧地利貴族,沒有一個是現役軍官,在國際上也沒有多少知名度。
至始至終,維也納政府都沒有參與這場戰爭。至於有商人提供武器彈藥,那都是人家布林共和國買的。
奧地利是自由貿易世界中的一員,賣賣軍火太正常不過了。
就連布林人軍費的來歷都是一清二楚,維也納政府一分錢都沒有贊助過,布林共和國用土地抵押從帝國銀行貸款3億神盾。
不要談風險,這是高利貸,光月息就百分之十八。既然利息這麼高,風險自然不可能小。
所有的善後工作,弗朗茨都處理的妥妥的,不怕有人可以挑出問題來。
戰後布林共和國還不上錢是必然的,沒有這個理由,戰後奧地利怎麼好吞併布林共和國呢?
作為一名皇帝,弗朗茨可不希望帝國中出現一個共和國。還不上錢收走抵押品,順勢解散佈爾共和國也是應有之義。
可以說這次英布戰爭,給奧地利提供了絕佳的藉口,就連收買當地權貴的成本都大幅度下降了。
如果弗朗茨不要臉一點兒,都可以選擇賴賬。既然沒有完成約定,當初承諾的條件自然也作廢了。
可以說菲克尼子爵把布林共和國高層打包送到後方去,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徹底斷絕了他們談條件的籌碼。
當然,一開始就選擇和奧地利合作的人,肯定是不會那麼悲劇。向來大氣的弗朗茨,不會幹那沒皮面的事。
倒黴的是沒有談好條件的,現在都不用談了。就剩下了三條路:要麼跟著奧地利走;要麼去投奔英國人;要麼趕緊跑路。
反正菲克尼子爵也不勉強,不幹掉一批利益集團,怎麼安置功臣呢?
這場戰爭可不是白打的,現在投入的越多,戰後獲得收益就越大。沒有足夠的利益,可沒有這麼多貴族自帶乾糧過來。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