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危機是問題,同樣也是機遇。這個時候羅馬教廷自顧不暇,為政府插手教會內部事務創造了有利條件。
政府有權懲戒神職人員,那麼從今往後教會就只能裝孫子了。
要不然就查你違反教規,多得不敢說,十個神職人員中查出七八個違反過教規的,那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剩下的兩三個也不要得意,沒有違反教規,那也只是暫時的,或者是沒有查出來。只要政府願意,早晚都可以查出問題來。
落井下石的遠遠不只是弗朗茨一個,信仰危機讓教會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大減,各國政府不約而同的削減教會特權。
隨著這場風波的結束,歐洲大陸持續千年的皇權和神權之爭也落下了帷幕。這一次皇權取得了全勝,教會喪失了翻盤的機會。
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了,拿破崙三世現在還來不及享受勝利果實,亂七八糟的思想不斷在法國重新整理民眾們的三觀。
反對教會的民眾和支援教會的民眾在巴黎大街上大打出手,還有人動了槍。最後還是拿破崙三世下令駐軍救場,平息了這場大戰
潛伏的革命黨人還以為革命時機到了,紛紛跳出來搞事情,一時間巴黎群魔亂舞。
巴黎亂了,義大利地區亂得更加厲害。紛亂的局勢,讓革命黨人看到了機會。
義大利青年黨創始人馬志尼和義大利民族獨立救國軍領袖加里波第都已經秘密回國,準備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法國人的統治。
起義還沒開始,起義軍內部就發生了分化。思想領袖馬志尼和軍事領袖加里波第發生了觀念上的衝突。
加里波第激情飛揚的說道:“拿破崙三世的行為,已經和教廷發生了決裂,羅馬教廷現在恨不得殺死他。
現在是最好的機會,我們可以聯合教會的力量發動起義,一舉推翻法國人的統治。”
義大利革命黨的力量非常有限,內部又分成了大大小小十餘個組織,大家只是在英國人的調和下暫時聯合了起來,實際上內部依然是各行其事。
為了早日趕走法國人,加里波第主張聯合教會,利用教廷的實力推翻法國人的統治。
馬志尼義正言辭道:“不行,和腐朽的教廷聯合,這根本就不是革命,無非是給義大利換一個統治者。
我們革命的宗旨是趕走法國人,推翻封建統治,建立一個統一、自由的義大利。”
義大利青年黨的綱領中,封建統治也包括教廷,從一開始雙方就站在了對立面。
這一思想,已經在義大利地區廣泛傳播,獲得了大多數革命黨人的認同。
最初的目標是趕走奧地利人,現在換成了法國人,除了現實需要外,還有各方妥協的結果。
為了降低難度,革命黨人決定先選擇頭號大敵法國做敵人,等趕走了法國人後,再考慮奧地利的問題。
理念上的分歧,讓革命黨陷入了分裂。這不是加里波第和馬志尼兩人不顧大局,而是他們個人妥協也沒有用。
這兩種觀點,在革命黨內部都有一幫支持者。誰都知道全世界最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灌入別人的腦子裡。
經過了法國人的打壓,現在革命黨的主力都是熱血青年和理想主義者,這些人革命立場非常堅定。認定了的觀點,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起義還沒有來得及爆發,革命黨內部就先分裂了。不對,他們就從來沒有統一過,就連革命領袖都有十幾個,只不過加里波第和馬志尼影響力最大。
前者領導過武裝起義,是革命黨的武力擔當;後者是義大利大統一思想的提出者,是革命黨的思想領袖。
談不攏起義還是發動的,約翰牛的錢不好拿。革命黨人不事生產,要是沒有英國金主的資助,他們早晚都會被餓死。
事實上這個年代,歐洲很多革命黨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嘴裡含著高大上的口號,背地裡卻幹著男盜女娼的勾當。
沒辦法,人都是要吃飯的。革命黨人也不例外,要麼抱上一個金大腿,要麼就只能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可不是那麼容易,革命黨人可不是一個兩個,又有眼高手低的臭毛病,想要養活這一大幫子人,可不是那麼簡單。
指望國民捐助,不如說是讓資本家們捐助。革命黨基本上都是通緝犯,國內根本就無法公開露面。
普通人兜裡本來沒有幾個錢,就算是他們肯慷慨解囊,那也是杯水車薪,只能靠數量湊。這又增加了暴露風險,知道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