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東巴布諾問道:“詹姆斯先生,你打算怎麼做?想要推動國會立法,提高關稅,限制外來商品入境,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採取行動是必然的,這是內戰留下來的後遺症。在插手美國內戰的同時,英法奧西四國也開啟了美國的市場。
想要提高關稅保護市場,自然不是那麼簡單。這也是奧地利商品能夠在美國進行快速傾銷的原因,沒有關稅限制,低廉的價格就變得無往不利。
最令人頭疼的是,這些工商業產品不光是價格低廉,就連在各方面效能上也超過了美國商品。
這個年代美國工商業產品一直都是山寨、劣質貨的代名詞,比起進口商品,他們只能靠廉價搶佔市場。
現在就悲劇了,奧地利商品開始揮淚大甩賣,英國人也緊隨其後搞打折促銷,美國本土製造業的寒冬降臨了。
詹姆斯搖了搖頭說:“當然不是,我們又不是救世主。經濟危機爆發已經不可避免,就算是提高關稅,保護市場也一樣。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止損,以及在這次危機中賺上一筆。我要董事會授權,暫時終止對外發放貸款。
風險大的貸款,我也準備提前派人催收。同時拋售手中大部分的有價證券、股票,銀行抽調專業操盤手,準備做空股市。”
這不是救市,而是要落井下石。不過都不是重點,只要能夠賺錢就行了。
合格的資本家,利潤始終放在首衛。良知、社會責任感,這些高大上的詞彙說說就行了,誰要是當真那就傻了。
尤其是在19世紀,這個資本最血腥的年代,每一張富蘭克林的背後都沾滿了血與汗。
沒有什麼好商量的,洗牌的時間又到了。在抵抗歐洲資本入侵前,必須要先保證自己活下去。
上一次經濟危機中發生的事情,大家還歷歷在目。猶豫準備不足,手中缺乏足夠的現金,美國出現了喪心病狂的錢慌,花旗銀行都差點兒破產。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危機越來越像家常便飯。最初的時候還是幾十年一次,後面變成了十幾年一次,馬上就要變成幾年一次了。
做出同樣選擇的金融資本家很多,利益面前沒有溫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年代,大家要生存下去,不狠都不行。
銀行收縮銀根,很快就引發了連鎖反應。很多企業都陷入了困境,包括一些效益良好的企業,也因為資金鍊斷裂,陷入了生死存亡中。
一瞬間裁員、減產,成為美國社會最熱門的詞彙。大街小巷充斥著要找工作的人,然而招人的企業卻沒有幾家。剛剛開始的戰後經濟繁榮,直接就這麼夭折了。
不光是美國,同樣的事情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上演。奧地利只是搶先一步開啟門閥,把經濟危機轉移了出去。
緊接著英國人的行動,直接把全世界都拖下了水。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同樣也是全世界商品積壓最嚴重的國家。
英國人資本家為了生存,直接向歐洲大陸傾銷商品。
首先遭殃的就是法國,大量的英國紡織產品以白菜價輸入,巴黎政府再三提高關稅都沒有能夠擋住。
沒有辦法,這次奧地利先動手,向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傾銷商品。等英國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市場購買力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
這些國家本來就沒有啥工業,傾銷工業產品也衝擊不到農業經濟,甚至很多人還在為買到便宜貨而慶幸。
歐洲各國就不一樣了,大家的工業都起步了。英國人的商品傾銷,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各國的經濟。沒有什麼好說的,紛紛玩兒起了關稅防火牆。
危機在歐洲大陸擴大化了,包括奧地利在內,誰沒有辦法獨善其身,每天都有大量的企業破產。
在關稅的作用下,大家的國際市場都在急劇萎縮中。殖民帝國還好,至少有殖民地洩洪,能夠緩解危機。
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就慘了,比如說:比利時,這個工業小強就遭到了重創。沒有了海外市場,比利時的工業產能在1868年直接腰斬。
剛剛擺脫獨立的波蘭,也沒有能夠逃過一劫。沒有了俄羅斯帝國這個大市場,波蘭脆弱的工業體系,在第一波衝擊中就倒下了。
就連農產品出口,都沒能逃過一劫。本來受經濟危機影響,國際糧食價格就暴跌。
加上他們自己沒有出海口,增加了關稅成本,直接導致波蘭的農產品喪失了競爭力。
這讓本就矛盾重重的普波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化。波蘭人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