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的來源資金,必須要解釋清楚來厲,證實不是非法所得才可以離境。
藉口政府可以多找一些,比如說:某些黑社會集團,轉移資金;或者是某些貪官,在轉移財政……
趁著經濟危機在奧地利爆發前實施,免得讓大家認為,我們在限制經濟自由流動。”
清查一遍資金的合法性,這會給政府增加大量的工作,可是為了打擊犯罪,增加一點兒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於限制資金流動,這完全不值得一提,可以提前申報嘛。最多也就是給金融市場增加了一層保護傘,讓政府有提前準備的時間。
不然,像美國出現的貨幣危機,就是前車之鑑。突然之間,大量的外資要離開,政府根本就沒有反應時間,只能吞下這枚苦果。
“是,陛下!”
……
除了增加了一道金融防火牆外,維也納政府就什麼都沒有做了,現在還是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時代,政府過多的干預經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況且,弗朗茨也不知道該怎麼幹預。無論如何,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是無解的難題。
1857年奧地利的工業產能是1847年的四倍多,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後遺症自然是產能過剩了。
這是工業化帶來的必然結果,機械生產的效率比人工生產高太多了,市場的增長顯然趕不上工業產能的增長。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每過一段時間,資本主義世界都會爆發一次經濟危機。
尋找新的市場,在這個時候其實非常的扯淡。在世界各國紛紛出現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哪裡還有什麼市場。
這不是後世,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現在的生產力有限,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也有限,絕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有購買力。
以俄羅斯帝國為例,七千多萬人口位居歐洲第一,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大市場。
實際上除了那一千多萬貴族、自由民外,剩下的都是農奴,他們人身自由都沒有,談什麼購買力?
這有限的市場,早就被瓜分一空了,想要繼續增加出口,等沙皇政府完成農奴制改革吧!
依靠殖民地市場也是扯淡,除了印度、古巴、菲律賓、南洋等少量殖民地外,別的海外殖民地大都處於待開發狀態。
移民數量少,當地人又沒有購買力,想要出口工業產品,都找不到買家。
這種情況下,產能過剩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了。最佳的選擇不是捂住蓋子,而是讓危機爆發出來。
優勝劣汰,強者生存,弱者完蛋。這也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動力,不想原地踏步被競爭對手擠死的企業,就必須要及時更換裝置,淘汰落後產能。
那怕是山寨企業,也必須要拼搏,要不是反應不夠快、仿造能力不夠強、成本不夠低,也是會死掉的。
時間匆匆而過,到了1857年底經濟危機從英國蔓延到了法國。到了1858年初,經濟危機繼續擴大到了比利時、奧地利、德意志地區……
整個歐洲大陸,除了還沒有完成改革的俄羅斯帝國外,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各國都是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