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弗朗茨的蝴蝶效應,儘管俄國人在近東戰爭中損失慘重,可是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在勝利面前,國內危機被壓制了下來。
經過了兩年時間的修養生息,沙皇政府又開始不安分了。只不過這個時候維也納體系重建,歐洲大陸上已經沒有他們擴張的機會,沙皇政府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亞洲地區。
1856年10月,在俄國人的鼓動下波斯王朝攻佔赫拉特,受到刺激的英國人,當即對波斯王朝宣戰,英波戰爭爆發。
赫拉特西臨波斯灣、北臨裡海和亞克薩爾特河、東臨印度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戰略地位,成為了英俄爭霸亞洲大陸的重要一環。
近東戰爭時期,俄國人就策劃過出兵遠征印度,逼迫英國人退出戰爭,而赫拉特就是繞不開的坎。
當時赫拉特政府害怕會得罪英國人,拒絕了俄國人借道的要求,兩國關係惡化。
為了拔掉這顆釘子,沙皇政府轉而支援波斯王朝,現在更是支援波斯人入侵赫拉特。
受中亞戰爭爆發的影響,幾內亞灣的談判也出現了轉機,為了獲得國際輿論支援,英國政府不得不做出讓步。
沒有英國這個攪屎棍後,後面的談判就容易的多了。因為入場時間太晚,法國人在當地的利益並不大,巴黎政府沒有下大力氣爭奪,剩下的幾個國家則是沒有實力爭奪。
1856年11月1日,英法奧西美葡荷七國在維也納簽訂《幾內亞灣條約》,又稱:《七國條約》。
條約規定幾內亞灣沿海地區以各國實際佔領區為分界線,各國殖民據點不得相互攻伐,內陸地區的金礦誰先發現歸誰。
表面上來看,誰也沒有吃虧,實際上這已經確定奧地利在當地的霸權,擁有人力優勢的奧地利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美、西、法三國共同佔據賴比瑞亞,奧、英、葡三國共同佔據獅子山,奧、葡、法、荷四國共同佔據了象牙海岸,奧、英、荷三國共同佔據了迦納,英奧共同佔據了多哥,奧地利獨佔幾內亞。
幾內亞灣各國勢力交叉在了一起,直接讓這裡成為了世界上最混亂的地區,《七國條約》只是暫時壓制住了各國間的矛盾,並不能消除矛盾。
看到各國的勢力分佈圖,弗朗茨都無話可說了,完全是犬牙交錯,比如說:多哥地區英國人就只有一個幾百人的據點,可他們就是賴著不走。
沒有辦法,這個年代大英帝國在海上就是這麼牛,即便是奧地利在當地佔據了優勢,也不能把他們驅逐出去。
弗朗茨沒有覺得心裡不平衡,外交都在大炮的射程範圍之內,明面上不能動英國人的殖民地,難道暗地裡還不可以下黑手麼?
不要看現在幾內亞灣各國勢力縱橫交錯,就以為各國爭奪的就非常激烈了,實際上那只是英國發揮了攪屎棍的作用,不想看到奧地利獨霸幾內亞灣,才搞出這麼多的國家牽制奧地利。
要是沒有這麼多國家的勢力在,單憑他們在當地的實力,被擠出幾內亞灣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他們的優勢都在海上,到了陸地上就不行了。
除非是龜縮在殖民據點中不出來,否則一旦外出進行殖民活動,都有可能遭遇危險。這裡是非洲大陸,發生點兒意外再正常不過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倫敦政府才拉攏各國共同瓜分幾內亞灣。反正都拿到了最大一份好處,弗朗茨自然不會把事情做絕了。
不要看各國在這裡的實力不強,可這也代表著大家的臉面,直接將他們驅逐了,奧地利也不用在國際上混了。
……
梅特涅說道:“陛下,英波戰爭爆發了,俄國人希望我們能夠支援他們的行動。”
支援,必須要支援啊!至少要口頭上支援,甭管俄國人的有多麼不安分,只要他們不在歐洲大陸搞事情,弗朗茨都無所謂。
本來西非談判就僵持不下,擁有海軍優勢的英國人,是不可能輕易認輸的,結果俄國人一動手,他們馬上就讓步了。
現在是英國人把印度殖民地落袋為安的關鍵時刻,俄國人跳動波斯人佔領赫拉特,動機還用著懷疑麼?
沒有了法國人當打手,陸地上可能和俄國人對陣,即便是擁有先手優勢,倫敦政府上下也不敢掉以輕心。
弗朗茨想了想說:“沙皇政府要尋英國人的晦氣,正好方便我們在海外擴張,他們想要什麼樣的支援?”
梅特涅淡定的回答道:“除了外交上的支援外,他們還想要獲得一筆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