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4月22日,倫敦和會召開。全世界二十餘個國家代表齊聚倫敦,商議這場特殊的大戰。
這是反法戰爭以來,全世界波及國家最多、涉及交戰區域最廣、規模最大的戰爭。
毫無疑問,這也是傷亡最慘重、經濟損失最大的一次戰爭,交戰雙方的總兵力損失超過兩百萬,各國總經濟損失超過二十億神盾。
(約合10億英鎊,摺合黃金7322.38噸)
別的不說,光看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世界各國就集體啞火了。要知道很多國家人口都不到兩百萬,整個國家都不值20億神盾。
損失最大的自然是俄國人,不光是軍隊損失慘重,國內經濟遭到了重創,還丟城失地,把來之不易的世界霸權之位搞丟了。
如果重來一次的話,俄國人肯定不會就這麼直接莽上去。
巴黎會議上把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公國劃給了丹麥,普魯士入侵丹麥的戰爭遭到了歐洲各國反對,他們完全可以採用迂迴方式解決問題。
當然了,迂迴外交手段俄國人不擅長,看上去也不夠威風,無法展示他們歐洲霸主的雄風。
萬萬沒想到,本來是用來立威的戰爭,最後埋葬了俄羅斯帝國的霸業,一個大帝國被搞得奄奄一息。
談判一開始就陷入了扯淡模式,俄國代表團舌戰群雄,除了丹麥代表幫忙外,他們直接陷入了被圍攻狀態。
這是敵人多的弊端,如果波蘭也算是一個國家的話,這會俄國人面對的就是八國聯軍。(普魯士王國、奧斯曼帝國、中亞四國、波蘭、****帝國)
交戰國之間的扯皮,其它國家代表自然看熱鬧了。如果大家都參與的話,俄國人還會更加悲劇。
普魯士人的外交活動還是起了作用的,獲得了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諒解,他們提供了大量對俄國人不利的證據,顯然是準備充分。
第一天會議結束後,俄外交大臣克拉倫斯-伊萬諾夫就知道事情壞了,連夜和奧地利代表韋森貝格密會。
克拉倫斯-伊萬諾夫沒有繞彎子,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伯爵閣下,現在我們需要貴國的幫助!”
沉默了一會兒後,奧地利外交大臣韋森貝格才開口說道:“我們是盟友,相互幫助是應該的,侯爵閣下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俄國人的目的他是一清二楚,然而現在必須要裝糊塗,才能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重新確立俄奧同盟中的主導權。
克拉倫斯-伊萬諾夫沒有想那麼多,歐陸霸權易主成為了定局,無論是落入法國人手中,還是落入奧地利手中,都沒有他們什麼事。
俄奧同盟中的主導權,對失去歐陸霸權的俄國人來說,現在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現在的外交局勢對我們非常不利,我希望貴國可以發揮影響力,扭轉這種局面!”
一邊倒的情況,完全出乎了沙皇政府的預料,在他們的計劃中大部分歐洲國家應該會採取中立態度,而不是直接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
這是俄國人沒有來得及轉變心態,依然把自己帶入了歐洲霸主的角色。
歐陸霸主時代的俄羅斯帝國,大家就算是非常不滿,也沒有幾個國家敢表露出來,中立就是小國的立場。
現在不一樣了,俄羅斯帝國不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又陷入了內戰中,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經大大降低,嚇不到歐洲各國了。
往日裡受了氣的,這個時候就爆發了。在此之前,沙皇政府也進行了外交公關,看結果就知道他們是幫了倒忙。不但沒有拉到盟友,反而把一些國家推到了對立面。
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尋求奧地利的支援。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開始,奧地利就在歐洲政治外交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兩次建立維也納體系,更是梅特涅外交的巔峰。一直持續到現在,奧地利在歐洲政治外交上的影響力都是數一數二的。
這種政治外交影響力,也是弗朗茨一直注意吃相的原因之一。
普通人看來這種政治外交影響力沒有什麼用,實際上這保證了奧地利不會陷入孤立狀態,避免了陷入舉世皆敵的危機。
現在俄國人就知道被孤立的後果,同時被各國針對,意味著他們在談判中將陷入被動狀態,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結束這場戰爭。
韋森貝格搖了搖頭說:“侯爵閣下,你太高估我們的影響力了。現在的情況少不了英法的推手,你不會認為奧地利可以對抗英法兩國加起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