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光是受到了俄國人的威脅,就連波蘭人都有威脅他們的實力了。力量匯聚不起來,還拿什麼去吞併波蘭,建立一個大普魯士帝國?
削弱普魯士,加強波蘭是符合法國人利益的。既為他們吞併萊茵蘭地區創造了條件,又扶持了一顆棋子牽制奧地利。
對英國人來說,兩個都是小弟,傾向於哪一個都不好,擅長舞袖的約翰牛,當然不會冒然表態了。
普魯士外交大臣麥克凱特反駁道:“羅布森爵士,一個強大的波蘭出現對貴國也不是一件好事,波蘭民族主義對奧屬波蘭可是念念不忘!”
羅布森公使微微一笑說:“大臣閣下,你太看得起波蘭人了。奧屬波蘭從來都不存在,當地的民眾可不認為他們是波蘭人。
新生的波蘭敢挑戰奧地利,那麼要不了多久他們又會變成歷史,實力上的差距不是靠幾句口號能夠彌補的。”
在這方面維也納政府是有底氣的,早在二十年前加利西亞的波蘭貴族鬧獨立,就被當地民眾給鎮壓了。
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同化,現在波蘭的痕跡早就被摸去了,當地人都以奧地利人自居。
還保留著波蘭傳統的已經變成了極少數,看維也納政府的民族統計表就知道,全國的波蘭民族數量下降到了不足百萬。
減少的波蘭人並不是消失了,主要是被同化掉了。新生一代不認為自己波蘭人,波蘭民族數量自然急劇減少。
奧地利民族劃分又不是按血統,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混血兒一大堆,根本就搞不清楚。
而是按照語言文字、傳統風俗、以及民眾對民族的自我認同,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的。
這方面普奧兩國政策差不多,都在推行日耳曼化。雙方取得的效果都很不錯,只不過奧地利幹得更進一步,不學好通用語言就找不到工作。
當然,波蘭的重新獨立還是會影響奧地利的同化工作,不過維也納政府也有準備。
弗朗茨也是崇尚自由的,既然想做波蘭人那就回波蘭去好了,奧地利又不缺幾十萬人口。
驅逐幾十萬人在別的國家很困難,在奧地利根本就不是問題。抗議鬧事,那就一起驅逐了搞定。
波蘭的威脅,在於內部而不在外部。雙方的實力決定了,軍事上波蘭威脅不到奧地利。內部問題只要敢下狠手,威脅也就那麼回事。
奧地利可以不當一回事,麥克凱特就不行了。普魯士對波蘭還是興趣十足的,波蘭民族獨立主義可嚇不到柏林政府。
某種程度上來說,容克貴族就是他們的剋星。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都是例子,一幫容克貴族就鎮壓了地方,把民族融合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成功的經驗,增加了柏林政府的信心。甭管外界怎麼抨擊分封貴族制度落後,在穩定地方上這種體制確實很有效。
……
經過了一番討價還價過後,1867年8月11日,奧地利駐柏林公使羅布森和普魯士外交大臣麥克凱特簽訂了《普奧兩國土地交易案》。
條約內容只有一條:普魯士王國以三千八百萬神盾的價格出售西里西亞和普屬薩克森地區給奧地利。
備註:條約簽訂過後,普魯士王國將在收到款項之後,兩年內同奧地利完成移交工作,奧地利需要另外支付一千萬神盾的搬遷費。
毫無疑問,其它的附加條件被隱藏了起來,雙方都默契的沒有提。
維也納,看著簽訂的條約,令弗朗茨難以置信。給他的感覺就好像是普魯士想要儘快簽訂條約,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抗拒。
唯一的問題就是普魯士人要求的交接時間比較長,不過這也問題不大,區區兩年時間普魯士王國也恢復不了元氣,想要賴賬也沒實力。
況且,柏林政府給出了合理解釋,他們撤資需要時間。除非奧地利再出錢買下上面的產業,不然就要給他們留下時間緩衝。
出資買下產業那是不存在的,維也納政府又不是冤大頭。真要是按市值來買,奧地利也買不起啊!
泡沫經濟哪個年代都有,普屬薩克森和西里西亞地區加起來也有三萬多平方公里,上面的礦山、土地、工廠、不動產,再怎麼說也值好幾億,明面上的市值還要翻幾倍。
既然普魯士人肯搬家,維也納政府自然不會介意了。不是所有工廠都有價值,這些產業奧地利本身就有,留下來除了加劇市場競爭外,並沒有實質上的作用。
正是因為不需要,所以維也納政府果斷的和普魯士人簽訂了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