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曾在這上面指責過奧地利。
小衝突無所謂,大方向上絕對要立場鮮明,堅定的站在盟友一邊。俄國人輸掉了這次戰爭,卻拯救了俄奧同盟,讓兩國聯盟得以延續下去。
比如說:現在警告普魯士王國,實際上能夠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無論奧地利是否干涉,他們都打不下去了。
這種態度恰好是沙皇政府現在最需要的,奧地利的立場可以幫他們穩定人心,並且保證在談判中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因為地緣政治的緣故,在東歐和巴爾幹兩處戰場上,維也納政府的立場能夠起決定性的作用。
普魯士王國贏得了戰爭,並不等於他們就是世界強國了,恰恰相反,他們本身的力量不增反降。
想要強大起來,先把這次的戰利品拿到手,消化掉再說。
奧斯曼帝國更不用說,他們的實力有限,完成了改革並不等於國家就強大了,還需要時間發展。
這次戰爭,他們本來就是被大家逼著上戰場的,在戰爭中表現的不是太積極。算是打了一波醬油,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
柏林,威廉一世臉上最近掛滿了笑容,突破掉下來的餡兒餅砸得他暈乎乎的,現在都沒有從喜悅中醒過來。
因為戰場上取得了勝利,讓原本異想天開的計劃,變得可行了起來。普魯士王國通往帝國的路,即將啟航。
維也納政府突如其來的警告,打斷了他的好心情,把威廉一世拉回了現實。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贏得戰爭也不是沒有代價的。
戰爭進行到了現在,普魯士軍隊先後已經先後損失了46萬軍隊,其中戰死17.6萬人,其它原因死亡1.2萬人。
從戰略上來說,這些損失都是值得的。不但解決了普魯士王國的東線威脅,還打出了自己的威風,讓世界各國都不敢輕視普魯士。
除了軍隊損失外,人口和經濟上的損失,更加威廉一世頭疼。
人口上損失已經破百萬,其中東普魯士地區最為嚴重,當地民眾只剩下十之一二。
經濟上,除了萊茵蘭地區還可以勉力支撐外,別的地區都算是完蛋了。
這是俄國海軍的功勞,天天在沿海地區搞破壞,大量的難民湧入後方,經濟遭到了嚴重打擊。
要不是有金主支撐,普魯士王國早就崩潰了。現在也好不了多少,國內的經濟算是廢了,想要恢復過來遙遙無期。
威廉一世問道:“維也納政府的外交照會,你們怎麼看?”
毛奇毫不遲疑的開口說道:“現在我們也到了極限,繼續打下去得不償失。不如在談判桌上,把拿到手的利益確定下來。”
打贏了戰爭,軍方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更進一步。作為戰爭的指揮官毛奇,也是如日中天。
往日裡他是絕對不會這麼明確表明立場的,現在不一樣了,作為成功者,毛奇擁有的話語權已經超過了首相。
威廉一世心裡鬆了一口氣,軍方肯罷手最好,不然他就只能藉助列強的壓力,讓軍方停戰了。
至於毛奇的態度,那都是小問題。胸襟這東西威廉一世是不缺的,原時空還有一個俾斯麥他都能夠忍受,何況只是一個毛奇呢?
普魯士三傑除了羅恩外,毛奇和俾斯麥在性格上都有缺陷,一般人還真忍不住。
首相弗蘭克皺著眉頭說道:“沒有那麼容易,獲取兩公國和波羅地海部分地區問題不大,但是波蘭地區恐怕很難拿到手。
另外,還有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就是‘西里西亞’。前面我們許諾給了奧地利人,現在要不要兌現這個承諾,也必須要考慮清楚。”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是爭議最小的,沙皇政府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至於丹麥王國則沒有底氣糾纏。
要獲得波羅地海地區也相對容易,當地人都是堅定的反俄派,只要能夠脫離沙皇政府的統治,很多問題都可以談。
(今:波羅地海三國,區域面積要向內陸延伸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英國人支援普魯士獲得波羅地海地區,法國和奧地利在這個問題上也是默許態度。
想要兼併波蘭就真的很難了。首先,現在的波蘭臨時政府,就是第一個障礙。
儘管,毛奇一直在利用同俄國人作戰的機會,消耗波蘭人的實力,臨時政府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可是人家還是想要獨立啊!
想要一口氣吞下他們,可不是說起來那麼簡單。波蘭臨時政府不答應合併,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