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可是耶路散冷國王,或許他們想要收復聖地也說不定。”
後一種解釋明顯比前一種解釋更加靠譜,奧地利已經拿到了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已經入手了一半,就算是控制了紅海也不可能繼續增加。
相比之下,利用奧斯曼和俄國人戰爭的機會,奪回耶路撒冷地區,更加有說服力。
殖民大臣史蒂夫提議道:“最近幾年,法奧兩國在非洲大陸上的擴張速度非常快,我們有必要遏制一下他們的行動。
殖民部的非洲戰略中,也有佔領埃塞爾比亞的計劃,恰好紅海的門戶曼德海峽也在那邊。
我們可以搶先一步動手,佔領埃塞爾比亞,順便打斷奧地利人的東非戰略。”
“東非戰略”這是維也納放出去的煙霧彈,為了給奧地利添麻煩,最近幾年,英國人沒少往東非土著國家賣武器。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奧地利殖民進度放緩了下來,並沒有冒然進入東非地區,反而在鞏固現有成果。
世界已經瓜分的差不多了,英國殖民部自然不想閒著,非洲殖民計劃也就出爐了。
外交大臣雷斯林反對道:“堵住曼德海峽容易,只不過我們要是真的幹了,就準備迎接維也納和巴黎的結盟吧!
他們不惜代價開挖蘇伊士運河,就是為了擺脫我們對直布陀羅海峽的控制,冒然插手勢必要引發法奧的激烈反彈。
在不確定蘇伊士運河是否具備戰略價值前,就提前和法奧兩國對上,這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蝴蝶效應是強大的,原時空地中海只有法蘭西一個海軍強國,皇家海軍還是等普法戰爭過後,才取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法奧兩國海軍加起來是有實力挑戰皇家海軍的,至少在地中海皇家海軍喪失了優勢。
況且海峽和運河不一樣,控制難度不是一個檔次的。好歹也有幾十公里寬,要堵門就是海軍開幹。
看上去把法奧兩國關在地中海的大澡盆裡很誘人,實際操作起來一個不好,就會葬送不列顛的海上霸權。
殖民大臣史蒂夫反駁道:“這種情況確實有可能發生,不過只要操作的好,也未必會和法奧兩國對上。
我們只是提前佈局,未雨綢繆而已,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