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全世界適合種植糧食的地區太多。美國農業確實有優勢,可這個優勢不足以形成壟斷。
各國都不是傻子,不會把命脈交給美國人。至少俄奧這樣的農產品出口國,就不會買他們的糧食。
北方政府一旦獲得勝利,那麼歷史上的美國又會重現。弗朗茨在美洲地區的佈局,最多拖延一下美國崛起的時間。
就算歐洲大陸不發生戰爭,進入20世紀後,美國人也會主動挑戰世界秩序。
以歐洲各國的關係,弗朗茨不認為大家可以精誠合作。至少在北美大陸問題上,大家樂得看英國人的笑話。
或許第二個倒黴蛋就是奧地利,現在的中美洲地區不起眼,阿拉斯加也不值錢,數十年後就不一樣了。
兩處加起來的利益,僅此於英國人。但是英奧能不能在北美壓制住美國人,弗朗茨沒有那個把握。
畢竟美國那種社會體制,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們是很難進行戰略冒險的。
看歷史上就知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們就有稱霸世界的實力,硬是忍到了二戰過後才爆發。
國內的矛盾,直接被弗朗茨忽視了。網都已經布好,就等魚兒上鉤。如果還能夠出問題,那就意味著他這個皇帝做的失敗了。
這一波過後,阻礙民族融合的最後障礙就不存在了。民族主義再厲害,傳播起來也需要時間。
就算有幸存者,經歷了這一波後,還敢暗中搞事情,那就是真正的勇士。
……
聖彼得堡,亞歷山大二世最近的火氣越來越旺盛,王宮中的罈罈罐罐就遭了殃。
戰場上俄軍的拙劣表現,令他失望透頂。好在,普魯士王國因為經費的緣故,前期的軍事改革不順利,戰爭爆發前才完成了縮水版的改革。
總體來說,雙方打了個半斤八兩。這個結果對柏林政府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們本來就是準備拖死俄國人的。
有英法做後盾,完全沒有必要冒險和俄國人決戰。真要是一波莽上去擊敗了俄軍,惱羞成怒的沙皇政府保管會和他們死磕到底。
對俄羅斯帝國來說,損失幾十萬軍隊也就那麼回事。而普魯士王國則不一樣,他們真的損失不起。
俄軍又不是軟柿子,只要指揮官不發生致命的戰略錯誤,戰場上的交換比就不會太過懸殊。
近東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英法聯軍和俄國人之間野戰,通常也就1.5:1,反倒是防守的時候3:1、4:1的情況也頻繁出現。
真要是莽上去,就會發現擊敗敵軍容易,全殲敵軍難。在沒有飛機坦克機槍的年代,離開要塞過後,平原上步兵遇到騎兵吃虧幾乎是必然的。
現在的情況就是54.6萬俄軍vs32.8萬普魯士軍隊+23.1萬波蘭起義軍,雙方打了一個半斤八兩,甚至俄國人還吃了一點兒小虧。
“誰能夠告訴我,這打的是什麼仗?”
看著怒火沖天的沙皇,眾人默契的低下了頭。
本來以為可以很輕鬆的贏得這次戰爭,結果開戰一個多月不但沒有把戰火燒到普魯士王國,反而被逼的要退出波蘭了。
陸軍大臣尼古拉斯-凱奇硬著頭皮解釋道:“陛下,波蘭地區盡是一幫反賊,我們在和敵人作戰的時候,不得不分出大量的兵力運送戰略物資。
費茲羅伊將軍選擇收縮戰線,就是因為華沙地區不適合作為戰場,為了避免給敵人提供機會,才決定把戰場放在東普魯士的。”
現在華沙地區游擊隊遍地都是,在這裡作戰俄國人享受不到本土作戰的優勢,反而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從軍事上來說,暫時放棄華沙地區,直接把戰略重心放在東普魯士沒有問題。
和波蘭起義軍相比,普魯士王國才是心腹大患。只要擊敗了普魯士人,波蘭起義軍根本就存在不了多久。
況且,波蘭獨立運動是多個革命組織聯手發起的,在危機面前他們可以精誠合作,一旦俄國人威脅減弱,他們就會陷入內鬥中。
起義爆發過後,為了吸引更多的民眾加入,波蘭臨時政府可是承諾免費發放土地、實施勞工保護法等條件的。
這些條款嚴重損害了資本家和貴族的利益,並沒有獲得他們的認可,從一開始起義軍就分化了。
口頭上許諾也就罷了,如果想要兌現這些條件,起義軍勢必要發生內鬥。無論是哪一派獲得勝利,起義軍的力量都會大幅度削弱。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