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經過長時間的政治博弈過後,1866年8月21日,非洲本土化戰略終於以正式議案提交新神聖羅馬帝國議會討論,決定帝國命運的時刻到了。
如果在帝國議會獲得透過,那麼非洲將成為神羅帝國的百年戰略,甚至國家重心都有可能偏移。
歐皇變非酋這麼喜劇的事情,就要在19世紀上演了。
弗朗茨沒有變態,他做得已經夠多了。非洲本土化戰略一旦透過,給未來造成的影響太大,好的壞的都有,甚至這項戰略還有可能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弗朗茨自然不會強行透過議案,這種事情最適合背鍋的還是帝國議會。留下這麼長時間就是讓殖民地利益集團施展神通,說服各大邦國政府的。
按照神羅憲法規定,這種重大國策,必須獲得百分之八十的議員支援,這項提案才能夠透過。
毫無疑問,符騰堡、巴伐利亞、倫巴第三國肯定是支援的,只要他們還想要非洲大陸的棉花,就無法阻止非洲本土化程序。
阻力主要來自於奧地利內部,非洲本土化最有可能受到衝擊的就是匈牙利地區和羅馬尼亞地區,這是奧地利的兩大糧倉。
帕克倫莊園內,推動非洲殖民地本土化的各方代表齊聚一堂,商業對策。為了換取反對派的支援,菲克尼男爵提出:
“諸位,現在最大的反對派就是國內的農民,這個群體人數眾多,帝國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意見。
我提議在帝國議會上做出承諾,奧屬非洲放棄向歐洲出口糧食的權利,換取國內農民階級的支援。”
不衝擊本土的農業,這是菲克尼男爵冥思苦想出來的對策。目前奧屬非洲糧食產量並不高,基本上也就自給自足,每年的出口額不足五十萬神盾。
這不是政府限制,主要是由經濟效益決定的。種植經濟作物明顯更加有錢途,看在錢的份兒上大家都知道該怎麼選擇。
“男爵閣下,現在奧屬非洲勞動力缺乏,種植糧食的人不多,我們可以做出這個承諾。
可是隨著移民的增加,開發出來的土地也在日漸增加,如果放棄糧食這個產業,未來大家的競爭會非常激烈。”
提出反對意見的是丹尼爾伯爵,他就是非洲大陸為數不多的糧食生產大戶。不要看糧食利潤低,可是勝在有保障。
經濟作物的價格波動很大,利潤雖然比較大,可是一個不好就要滯銷,反倒是糧食價格比較穩定。
因為波蘭地區淪為戰場,俄國人少了一個糧倉,最近兩年國際糧食價格還增長了八個百分點。
漲價過後,糧食的利潤已經趕得上經濟作物了。丹尼爾伯爵正在擴充產能的,自然不想失去歐洲這個大市場。
菲克尼男爵耐心的解釋道:“這是未來的問題,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改變殖民地的地位,讓非洲本土化法案透過。
國內的人口增長很快,為了開發非洲大陸,維也納政府還準備出臺一部刺激人口增長的法案。
人口的不斷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假如本土人口增長一倍,那麼不用我們推動,帝國政府會主動讓我們輸送糧食的。”
如果化肥沒有被髮明出來,菲克尼男爵的預言要不了多久就變成現實。以目前國內的人口增長速度,三十多年後帝國人口就會增加一倍。
直接後果就是奧地利將由糧食出口國變成糧食進口國,到時候除了俄國人外,全歐洲都要缺糧。
這美好的前景,就是刺激他們投資農場、種植園的動力。或許在利潤上比不上工業,可是他們這是一項長期買賣,而一家工廠的生命週期不到十年。
在德意志地區一直都是地狹人稠,這種背景下大家非常重視土地,很多人都堅信土地是不會貶值的。
殖民地開闢過後,這一觀念受到了一定衝擊,不過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土地是最有價值的產業。
這也是為什麼奧屬非洲上面農場、種植園遍地,而其它歐洲各國的非洲殖民地大都是一片蠻荒。
不是各國政府不努力,問題是移民不願意去種地,為之奈何?
猶豫了一會兒,丹尼爾伯爵點了點頭表示預設。大不了削減糧食產量,改種經濟作物,這個損失並不大。
為了非洲殖民地本土化,這點兒代價他還是願意付出的。為了把終身制貴族變成世襲封地貴族,他已經投入太多了,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夠出亂子。
……
1866年9月1日,就在帝國議會爭執不休的時候,奧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