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於衷。
一個口頭上的承諾,可做不了數,最終還是要用利益說話。從奧爾良王朝時期,法奧兩國就保持著準盟友關係,如果需要隨時可以結盟的那種。
大革命時期一度出現中斷,不過隨著法奧密約的出現,看在共同利益的面子上,雙方關係再次回暖。
尤其法國人吞併撒丁王國後,兩國間的關係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現在法國政府中的親英派勢大,親奧派實際上實力一點兒也不小,一個人同時親英、親奧也不奇怪,政客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轉變立場的。
拿破崙三世也不是省油的燈,作為政治鬥爭高手,權利平衡怎麼可能不重視呢?
一家獨大的親英派,可不符合他這位皇帝的利益。萬一哪天和英國人對上了,手底下全是親英派,那麼派誰去衝鋒陷陣?
儘管拿破崙三世以親英派的身份出現,實際上現在他提拔的人,大部分都不是親英派,反而是反英人士居多。
這一點在奧地利同樣適用,在俄奧同盟的情況下,維也納政府中反俄派實力一直都很強大。
很多政客並不是真的要反俄,而是政治上需要他們反俄,這就是站隊,或者說是政治投機。
捋清楚了俄國人的算計,弗朗茨只能感嘆: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物,怎麼可能是等閒之輩!
從繼位到現在,亞歷山大二世一直專注於國內,在外交上表現的很平庸。
這種表現也符合大家對沙皇政府的定位,畢竟歷代沙皇基本上都是鬥力不鬥智的主。
時間長了,弗朗茨也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外交也是需要天賦的,這一直都是沙皇家族的短板,後世也沒有人說亞歷山大二世外交能力強。
結果不出手則已,現在一出手就石破天驚。同時將英法奧普算計了進去,還有一幫歐洲小國被牽扯入其中。
如果計劃順利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普奧關係破裂、普法關係破裂、奧法關係破裂、英奧關係破裂、英法關係破裂……
把各國的外交關係都給搞破裂了,那麼被孤立的俄羅斯帝國機會也就來了。
沙皇政府的野心從來都沒有小過,擊敗普魯士王國不咬下一塊肉來,怎麼可能呢?
這種背景下,分化歐洲各國就非常有必要了。這次從法奧入手,還是為了斷掉各國干涉普俄戰爭的可能。
除了英俄矛盾太深,關乎到了核心利益,雙方無法妥協外。
俄奧是盟友,法俄關係也不是無法緩和,只要擺平了這兩個國家,歐洲大陸再也組織不起來干涉聯軍。
英國人的實力確實雄厚,可惜都在海軍上。以英國陸軍那可憐的實力,可沒有哪個國家會傻乎乎的和他們組成聯軍,跑去和俄國人幹仗。
這就決定了,在歐陸問題上約翰牛必須要有一個盟友,不然他們很難取得和自身實力相匹配的話語權。
近東戰爭過後,英國人儘可能的減少干涉歐陸紛爭,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在這一背景下,即便是海外殖民地爭奪中,英法奧三國民間組織時常兵戎相見,英奧關係和英法關係還是能夠維繫下去。
這次棋差一招,弗朗茨並沒有生氣,更沒有馬上就報復回去。這麼多年的皇帝生涯,他的心性早就磨練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