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迫不得已,威廉一世是不可能拿經營好的本土,去換取俄國人土地的。
看看地圖就知道,普俄兩國接壤的地區,都是大波波的地盤兒。雖然地理條件不錯,資源也算是豐富,問題是不好統治啊!
普魯士王國的波蘭人可不少,一旦吞併俄屬波蘭,那麼普魯士就從一個德意志人國家,變成了波蘭人的國家。
如果不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中,普魯士放棄了華沙地區換取了萊茵蘭地區和普屬薩克森地區,日耳曼化運動也不會那麼容易成功。
要知道普俄奧三國瓜分波蘭地區後,1000萬波蘭人中450萬人在普魯士、150萬人在奧地利、400萬留在了俄羅斯帝國。
可以說第一次維也納體系,拯救了普魯士王國,讓他們擺脫了波蘭人佔多數的尷尬境地。
現在繼續跳波蘭這個巨坑,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可惜現實由不得威廉一世選擇,容克貴族不能夠容忍普魯士變成二流國家。
當然,普魯士王國有過同化波蘭人的經驗。威廉一世也沒有準備吞併波蘭核心地區,他們的目標是立陶宛地區,如果可能的話一舉拿下波羅地海三國。
既然是目標肯定是比較大了,能不能實現?理想總是要有的,不嘗試怎麼知道結果呢?
這也是英國人戰略計劃的一部分,既:波蘭獨立、普魯士佔領波羅地海大部地區,削弱俄國人的實力。
……
政治是需要軍事配合的,在柏林政府採取外交行動的同時,普魯士軍隊也開始了反擊。
毛奇一改之前不動如山,耗死沙皇政府的戰略,轉為主動出擊尋找機會和俄國人決戰。
這種轉變令俄國人非常的不適應,猝不及防之下,進入東普魯士地區的俄軍損失慘重,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就搭進去了3萬人。
對整個戰局來說,雙方總兵力加起來都過百萬,看起來3萬軍隊似乎不起眼,實際上帶來的影響確實巨大的。
在野戰中,後膛步槍的威力令人大吃一驚,雙方在戰場上的交換比出現了驚人的1:2.7。
這可不是守城,野戰中出現這麼懸殊的交換比,無疑是在告訴世界兩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在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