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
霍爾斯達廠的新式步槍實戰測試合格後,就進入了奧地利軍佇列裝的備選名單,被命名為施泰倫m1852式步槍。
這似乎是歐洲人的習慣,設計師們總是喜歡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設計出來的武器。
這都是小問題,弗朗茨沒有興趣尋根問底,進入軍隊的備選裝備名單,並不意味著就能夠大規模裝備了。
後膛步槍出現已經三十多年了,最早是美國人的霍爾m1819,可惜這款步槍在45.7米過後子彈就會偏左飛。
然後是普魯士的德萊賽m1841,普魯士軍隊已經開始列裝,不過很多將軍都持反對意見,顯然他的效能還沒有徵服大眾。
這款步槍大放異彩是1864年的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當然對前膛槍的優勢,沒有後世吹噓的那麼神。
這一點從普魯士軍隊沒有全面列裝就可以看出來。
儘管射速是前膛槍的四五倍,但是他擊針容易損壞,最初工業生產的m1841,就有人嘲笑說:沒有備用指標,就不要上戰場了。
後膛還常常漏氣,洩露出來的氣體容易干擾射擊,嚴重的可以灼傷面板,要是運氣不好有可能會弄瞎槍手的眼睛。
後期改進了生產技術,效能逐漸穩定了下來,德萊賽m1841開始大放異彩。
類似的步槍,弗朗茨也接觸了不少,很多步槍在實驗室中效能優異,一旦大規模工業生產就不行了。
要麼成本太高,要麼是效能降低。這又不是核武器,弗朗茨自然要考慮成本了;犧牲效能更加不可取,沒有效能優勢的步槍還有必要列裝麼?
直到施泰倫m1852問世,從效能上來說,和歷史的夏塞波步槍差不多,只不過有效射程近了一點點。
這都是小問題,能夠保證650米的有效射程已經夠了,最遠不是能夠打出一千五百多米麼,遠距離嚇人也可以的。
弗朗茨一直都認為,實戰中一百五十米內能夠準確命中敵人的都是優秀士兵了,更遠的地方還是憑感覺打吧!
“元帥閣下,你覺得這款步槍怎麼樣,我們要不要換裝?”弗朗茨問道
拉德斯基元帥笑呵呵的回答道:“陛下,從蒐集的資料來看效果還不錯,具備大規模的裝備價值。
不過這款步槍兵工廠的報價要比普通步槍高出百分之三十,彈藥消耗量可能還會高出兩三倍。”
顯然拉德斯基元帥是有經驗的,不指望在戰場上這款步槍能夠打出理論上的極限15發,不然這個彈藥消耗量,增加的就不是這麼一點兒了。
弗朗茨淡定的說:“成本增加一部分也是可以接受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後還是會下降的,只要它的威力對得起這個價格就行了。
如果現在立即下令集中全力量產的話,奧地利大小二十多家兵工廠加起來,每個月生產三四萬條這種步槍來,沒有任何問題。”
這得益於近東戰爭爆發,奧地利的兵工廠都擴充了產能,較之一年前,奧地利的軍工產能猛增了百分之五十。
如果生產前膛步槍的話,現在每月量產十萬條根本都沒有任何問題,不然俄軍也沒有辦法這麼快換裝了。
拉德斯基元帥平靜的說:“陛下,謹慎一點兒的好,先採購十萬支試用。
如果戰場上效果不錯,再全面換裝,現在世界各國都還在使用前膛槍,我們的步槍並不落後。”
弗朗茨點了點頭,大規模換裝時間也來不及了。除非現在就下令全國動員,那麼奧地利的軍工能力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這和自動步槍出來時一樣,大家都知道那是好槍,可是恐怖的彈藥消耗量,後勤能夠供應的起麼?
彈藥的消耗極限在哪裡,那個要在戰場上打起來了才知道。就如同黑山公國軍隊試槍過後,對這款步槍的效能非常滿意,看到恐怖的彈藥消耗量後,再沒有了採購的意思。
你說命中率高?沒錯,敵人每分鐘最多兩三發,你每分鐘隨便七八發,你擊中敵人的機率自然要高些,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這個命中率增加的不是兩三倍,僅僅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這還是剛剛使用敵人不習慣,要是適應了可能還要繼續下降。
表面上看起來不算啥,如果考慮一下多少顆子彈,才能殺死一名敵人後,就會發現沒錢玩不起。
前膛槍時代,平均每擊殺一名敵人,都要消耗兩位數的子彈;後膛步槍時代,增長到了四位數。
沒有辦法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