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政府的垂死掙扎,資助各國的革命組織暴動,各國政府自然是不會清楚了。
如果訊息洩露的話,北方政府可能不會完蛋,各國還需要一個分裂的美國,不會一棍子打死,但是林肯這屆政府肯定馬上完蛋。
包括支援他們的資本家,都會第一時間拋棄他們,搞不好還要跳出來踩上一腳。
沒辦法,這個列強是無理攪三分,有理了還得了?不給英法奧西一個合理的交代,聯邦政府就不可能過關。
當然,這對林肯總統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按照目前的情況,不折騰也是要下臺的,折騰了最壞的結果也不外乎是提前下臺。
他又沒有直接策劃這些行動,暗中資助這些革命組織,只要沒有人被抓住直接證據,那就在政治鬥爭的合理範圍之內,被趕下臺也就算了事。
真正需要負責的是聯邦政府,無非是賠多少錢的問題。總好過讓幾大列強全力出手干涉的好。
分裂美國是各國共同的意願,一分為幾就要看實際操作情況了。林肯不願意把希望寄託在各國的節操上,選擇了放手一搏。
萬一成功了,各國內亂爆發,情況就有可能發生轉機。要是哪個國家反戰派佔據了上風,那麼幹涉聯盟就少了一員。
再不濟,這些反戰派拖延一下時間也是可以的。
歷史上,倫敦政府就是因為反戰派的制衡,拖延了政府決策時間,錯過了干預的時機。
這個年代大部分歐洲人都非常傲氣,根本就看不上美國這個半路上的爆發戶,大部分人都不把他們當威脅。
這種輕視,無疑是聯邦政府度過這一劫的機會。林肯總統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放手一搏。
1864年末,在聯邦政府的掩護下,這些革命組織成員開始分批次秘密返回了歐洲大陸。
大洋之上,幾家歡喜幾家愁。
真正的革命者自然是滿懷熱情,準備投身國內的革命事業中;混日子騙經費的人就不同了,在美國待得好好的,偶爾發表幾篇就是革命領袖,誰願意真的跑去拼命啊?
革命可是要死人的,越是保守的國家,鬧革命的風險就越大。
反倒是深受自由主義影響的國家,安全性還高點兒,至少不用擔心在定罪前就被咔擦了。
斯蒂芬和加波里恰好被安排到了一條船上。大概美國人準備讓他們合作,把在政治立場上相近的組織領袖都被安排在了一起。
明面上,匈牙利獨立組織和義大利獨立組織不存在所謂的衝突。
畢竟匈牙利獨立不會對義大利地區有利益要求,義大利獨立組織對匈牙利地區也沒有興趣。
反而法國革命黨和義大利獨立組織存在嚴重衝突,很多年輕的法國人認為義大利地區應該屬於法蘭西的一部分,理由:拿破崙是義大利人。
不要覺得這個理由扯淡,有理由就不錯了。說白了,法蘭西革命只要巴黎民眾參加就夠了,別的地區會附和的,不需要和義大利人聯合。
既然如此,已經被吃到肚子裡去的東西,自然不能夠吐出來了。
放棄撒丁王國說起來簡單,政府真要是幹了,保管法蘭西民眾再來一次革命。
而被認為可以友好合作的兩個組織老大,交流的並不愉快。
……
斯蒂芬解釋道:“加波里先生,如果你們在威尼西亞地區採取行動,我們還可以配合一下。
如果在別的地區採取行動,那麼很抱歉,我們無法保證牽制住奧地利人。”
這是實話,他斯蒂芬自認為去匈牙利地區拉隊伍,能夠拉到三位數以上的部隊,那都是上帝眷顧。
1848年大革命時期,匈牙利共和國折騰了那麼大動靜,都沒有獲得民眾們的支援。現在他就剩下“匈牙利獨立”這麼一句口號,還能夠獲得民眾支援不成?
當年,大家非常傲氣,在定義馬札爾民族的時候,根本不認為底層的農奴是同胞,沒有給他們相應的國民待遇。
這一點上匈牙利貴族要負主要責任,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拒絕承認這些人是同族。
從血統上來說,中下層匈牙利民眾才是真正的馬札爾人,反倒是上層大貴族們都是外來戶,不是馬札爾人。
從文化上來說,匈牙利貴族深受德意志文化影響。書寫的時候使用德文偏多,也有使用拉法文的,能使用正常匈牙利文字的不足百分之五,精通匈牙利語的人不足一半。
反倒是中下層民眾大都在使用匈牙利語